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孫健(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講師);沈斐(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網絡文明是伴隨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新的文明形態,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如今,網絡生活已經深度嵌入人們的現實生活,網民成為大家的共同身份,億萬網民在互聯網空間通過直播、網劇、短視頻等方式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如何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筆者認為,應該從內容、技術和傳播三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內容建設是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的基礎。
加強內容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網絡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全過程,打造真善美的網絡文化內容,逐漸取代基于營造噱頭、數據造假、打擦邊球吸引觀眾的互聯網內容,以優質網絡文化產品引領社會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互聯網內容建設提供了豐富滋養。近年來國潮動畫、國潮電影興起,創造了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得到了人民群眾廣泛認可,這啟示我們要充分激活優秀傳統文化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契合的思想元素,精心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網絡傳播等活動,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
加強內容建設,還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為著力點。注重立足人民生活實際,根據大數據分析,精準獲取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將宏大敘事與鮮活切口相結合,以數字化方式呈現中國經濟社會的生動實踐,增加面向各年齡段、各行各業的優質文化產品內容供給。
其次,在加強內容建設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善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不斷豐富優質網絡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讓網絡文化“活”起來。
目前,“算法推薦”等新技術在滿足個性需求、增強人民滿足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也為網絡文化產品打破時空界限提供了可能,通過虛實相融的“穿越式”場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互式”體驗,以“沉浸式”觀感增強人民對優質網絡文化產品的喜愛。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應用新技術方面,我們應當注重用主流價值駕馭先進技術。在弘揚正能量的前提下突出個性化視角,增強優秀網絡文化產品的品牌塑造與粉絲流量,有效提升網絡文化產品的群體影響力和分眾化觸達率。
此外,要注意樹立傳播導向,拓展優質網絡文化產品的傳播空間,讓優質網絡文化“火”起來。
一方面,拓寬網絡文化產品傳播的廣度。統籌推進公共文化云建設、數字博物館建設,大力落實文化惠民工程,使大家都能夠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網絡文化產品,消除“數字鴻溝”。
另一方面,加快網絡文化產品傳播的速度。充分重視數字時代新興媒體的發展,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在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中打造“報、臺、網、微、端、屏、號”立體化的傳播矩陣。遵循移動端優先的理念,以數字技術打造短視頻、互動式直播等平臺,加速優質網絡文化產品在各類平臺的分享與傳播。
我們還要在拓寬廣度和加快速度中提升網絡文化產品的“能見度”——借助數字技術加強傳播能力建設,與較有影響力的海外媒體、文化傳媒公司加強合作,推動優秀網絡文化產品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