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3年12月9日,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毛澤東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共計15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開幕式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仰海峰主持。
開幕式現場
受學校黨委行政委托,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博會見了與會的學者、嘉賓。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任羽中在開幕上致辭。任羽中說,毛澤東同志與北京大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青年毛澤東在北大的經歷,對中國革命和中國現當代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北京大學也有著研究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優良傳統,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很多北大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出發,發表了很多很好的成果。近年來,圍繞著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兩個結合”等重大論題,北大學者進一步加強了毛澤東思想研究,這些研究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大會主旨發言共分為三個階段。在主旨發言第一階段,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教育部社科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顧海良,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陳晉,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原主任許全興,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銘,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少將何懷遠,山東省政協黨組成員、山東省社科聯主席唐洲雁先后發言。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慎明分別提交《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的“三源”問題——賡續毛澤東的科學文化現代化觀》《毛澤東是徹底的人民至上的人民觀》的書面發言。
李君如指出,學習毛澤東思想重要的是把握其思維方法,這有利于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見,增強對新時代新征程爬坡過坎的信心。顧海良闡發了毛澤東對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的四個獨創性貢獻,這些獨創性貢獻是以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為背景的,是不斷推進中國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理論遵循。陳晉從十個方面概括了毛澤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做的理論準備,這些理論準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思想航道的源頭。許全興認為,毛澤東思想體現了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科學精神,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田心銘指出,毛澤東之所以被評價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是因為他做到了理論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學性和人民性“三個相結合”。何懷遠闡述了毛澤東在人民軍隊建設及戰略戰術方面的突出貢獻,一是在階級革命戰爭和民族革命戰爭交織的復雜局面中以政治建設為引領建設一支黨領導的軍隊,二是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指明打勝仗的方向。唐洲雁梳理并分析了毛澤東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和方法,即認真學習、辯證看待、繼承發展、科學運用傳統文化。
主旨發言第二階段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主持。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館長、廣州大學原副校長徐俊忠,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薛廣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楊明偉,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院長王立勝,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院長楊鳳城,南通大學黨委書記尚慶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建寧先后發言。
徐俊忠認為,毛澤東關于在農村當中要形成經濟中心的思想直接承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消除城鄉差別的思想,是破解農村屈服于城市統治的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薛廣洲指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中國哲學的走向必將融為一體,毛澤東哲學思想對于我們今天解讀、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兩個結合”具有重要意義。楊明偉回顧了毛澤東確立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四大亮點,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更好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王立勝系統地梳理和總結了毛澤東對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做出的探索,有利于深刻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邏輯、全面認知和評價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建設作出的歷史貢獻。楊鳳城圍繞新中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現代化戰略進行了探討,這一戰略反映了特定時代條件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人清醒的戰略選擇和沉重的歷史擔當。尚慶飛強調,研究毛澤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與貢獻時,一方面要尊重客觀事實,另一方面要重視與西方現代化、蘇聯道路的比較視角。王東指出,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中多次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包含著中華文明、中國哲學的精髓,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和理論來源。郭建寧從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探索和奠基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以中國精神為標識的話語體系等六個方面系統闡述毛澤東的重要貢獻。
主旨發言第三階段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宋朝龍主持。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張樹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龔云,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仝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少軍,貴州師范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良書先后發言。
張樹德指出,毛澤東以全新視角探索中國革命戰爭規律、國防建設規律和軍隊建設規律,毛澤東軍事思想反映了20世紀中國革命和戰爭、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本質要求和客觀遵循。龔云強調,對毛澤東的研究應該站在世界大變局的角度,從引領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視角切入,加強毛澤東思想的對外傳播是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陳剛回顧了毛澤東與北大新聞學會的淵源,提出打通新聞史研究和黨史研究的建議,為毛澤東思想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視野。仝華著眼于毛澤東1939年出席延安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探討了貫穿其中的唯物史觀及方法論的當代意義。李少軍認為,毛澤東民主集中制思想是列寧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和建黨原則跟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貫穿于黨和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周良書探討了毛澤東主張實事求是的史識與講究實話實說的文風,特別是在語言文字風格上要實話實說,不做概念的文字游戲。
大會設置了三個分論壇,并特別設置一個研究生論壇。老中青三代學人齊聚一堂,圍繞毛澤東思想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熱烈而又深入的研討。大家一致認為,毛澤東同志胸懷坦蕩寬廣,文韜武略兼備,心系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振興、中國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毛澤東思想博大深邃,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其中的活的靈魂,新時代必須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大會閉幕式包含各分論壇匯報和大會總結兩個環節。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軍主持閉幕式,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黨委書記孫蚌珠作大會總結。孫蚌珠在總結發言中,對所有參會的專家學者、老師、同學,以及會務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她強調,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和北京大學這個特殊的地點舉辦這次研討會,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同志的革命實踐和光輝業績已經載入中華民族史冊。毛澤東同志的思想和風范,將鼓舞我們繼續前進。我們要牢記使命擔當,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砥礪前行。(來源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