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安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明年經濟工作新動向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葉平:全面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
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楊葉平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做好動力引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大動力。新質生產力具有科技含量高、創新性、效率高、可持續性和競爭力強等特點,可以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新質生產力特點在“新”,優勢在“質”,落腳在“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新產業為主導,以產業升級為方向,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綜合工作,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從科技研發、產業升級、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創新等全方位入手。其中,科技研發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火種,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快提高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水平,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應用。同時,新質生產力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需要加快促進產業升級,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而人是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各地要制定落實好育才招才引智的創新人才政策,培養具備國際視野、懂現代化企業管理、擁有高科技研發能力、擅于利用新質生產力的高水平人才隊伍。最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制度創新步伐。可通過加強制度創新,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障礙,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
摘編自《光明日報》
【邱霞: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邱霞表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人類歷史實踐證明,離開發展談安全,或離開安全談發展,都不可持續。二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任何一方面有明顯短板,都會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如果安全這個基礎不牢,發展的大廈就會地動山搖;如果發展難以為繼,安全的保障就是無本之木。統籌發展和安全是一個辯證的動態的歷史進程。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必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應對國際形勢變化、防范風險挑戰的戰略性調整,也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以構建新安全格局來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是新征程上順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必然要求,為駕馭紛繁復雜的國家安全形勢、提高應對風險挑戰能力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國內大循環暢通高效。一是堅定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二是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另一方面,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一要保障糧食、能源、重要資源的供給安全,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二要強化科技自立自強,維護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國家安全。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延中、寧亞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王延中、寧亞芳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只有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匯聚各民族團結奮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精神。我們黨也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民族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這一重要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前,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和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更需團結一致、凝聚力量。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團結、鼓舞、感召各族群眾,面向各族群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凸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引領作用,大力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推進宣傳教育大眾化、常態化和實效化,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并不斷深化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確保中國發展的巨輪勝利前進。
摘編自《人民日報》
【吳薩:立足文化主體性,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文化自強】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指出,12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也就是以“進”的發展態勢穩增長、穩預期,同時促改革、調結構,實現經濟持續平穩向好發展。深刻理解這個最新表述釋放的重要信號,有利于更好理解和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新動向。“穩”和“進”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穩中求進,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從宏觀經濟層面看,核心是穩增長、防風險、守底線,主要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從社會心理層面看,關鍵是提振信心,主要通過采取更加積極主動、取向一致的宏觀政策,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問題,輔以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進一步穩定社會預期。要把“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以進促穩,則是“穩”為“進”創造時間窗口和物質基礎,“進”為“穩”創造條件。明年經濟工作需要把握“三個統籌”的重要原則,即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這樣才能以高增長帶動增量的升級、以需求端托底供給端和技術端,實現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增長中實現轉型。除此之外,把握好“立”和“破”的辯證關系是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的關鍵之舉。“先立后破”的深層邏輯是對風險的重視,實現“先立后破”,需要審慎決策,把握好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的時、度、效。要一手做“減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一手做“加法”,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