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尋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何去何從”的世界之問指明方向,也為加強國際合作、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注入動力,為世界形勢向好發展提振信心。
和平與發展是永恒的主題,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愿望。我國自古以來就主張“天下為公”“和而不同”,崇尚和平,倡導平等與包容。在西方國家,亞里士多德主張“人類必須互相保持和諧而生活”,歐洲啟蒙學者倡導“世界主義”精神。上世紀人類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后,維護和平、尋求合作、共謀發展成為人們最迫切的訴求。可見,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這些全人類共同價值,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不謀而合。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越發密切,人類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當今世界早已不是“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小村落,而成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球村。面對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貧困等持久且復雜的問題,世界各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一國可以獨善其身或包打天下。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人類命運已然休戚與共,結成了命運共同體。“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才能探索出解決國際性問題的有效方案,造福全人類。
但與此同時,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一些國家不顧發展大局,極力推行利己主義,不但損害他國利益,破壞國際信任,也對全球治理體系提出挑戰。我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張超越民族與國家界限,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求同存異、包容發展。這不僅體現了我國“和而不同”的大國胸襟和氣度,更是能讓人類共享發展成果的承諾。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被寫入聯合國決議,日益產生國際影響。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有言更有行。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中國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為創造更清潔美麗的地球持續作出貢獻;為解決發展問題,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國家,世界銀行報告稱,到2030年“一帶一路”有望幫助世界上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面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民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不忘向其他國家伸出援手,支援物資、醫療指導、分享經驗,累計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供應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抗疫合作,守護人類生命安全。
單則易折,眾則難摧。世界發展需要團結,人類進步需要合作。面對波詭云譎的國際形勢和尚未復蘇的世界經濟,超越狹隘觀念,樹立人類整體意識,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才是順應時代潮流的選擇。各國應加強協調合作,將本國人民的利益與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統一起來,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不斷前行,讓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世界大合唱。(尋彧)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