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發展格局的基礎,也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踐行“五個堅持”,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了“五個堅持”,明確了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間、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間、一二三次產業結構間、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間、國內與國際間關系的重大原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張輝在光明網理論頻道撰文指出,面向未來,要踐行五個堅持,穩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一方面,要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促進制造業產業結構高級化為目標,鼓勵現代工業,特別是高精尖制造業的發展,制定推出產業扶持政策,充分調動工業部門創新積極性,依托研發創新實現技術進步,從而推動就業人口由工業向服務業合理轉移。另一方面,要強調提升服務業質量,謹防產業發展的“鮑莫爾病”,提升服務業整體效率,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此外,要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發展潛力,發揮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賦能效應。二是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要堅持黨中央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正確戰略部署,建立長效考核機制,尊重產業發展規律,久久為功,循序漸進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促進三產協同聯動;需要探索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避免產業間割裂對立;需要堅持培育高素質人才,有效保障三產融合發展。四是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傳統產業應依托核心數字技術布局創新生態體系,加速傳統產業創新模式轉變,革新管理思維,深化人力資本結構變革,并重視產業數據要素的價值創造效應,為提升生產效率賦能。五是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要在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有機統一和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積極推動全面開放體系下現代化產業體系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詳情】
推動國有企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國有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國資央企是補齊我國產業關鍵核心短板的“主力軍”、強化產業優勢供給的“頂梁柱”、搶先布局產業前沿的“排頭兵”。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融合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尹西明,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特別研究助理張貝貝,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講席教授陳勁,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政在《經濟參考報》撰文指出,當前,面對外部環境巨變帶來的新挑戰和終端特色需求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帶來的新賽道新機遇,加快推進我國產業現代化,需要以打造現代新國企、推進國民共進協同共創為突破口,緊緊圍繞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求,進一步加強央國企在應對外部風險沖擊上的保障作用、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韌性水平上的骨干作用、在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特別是要發揮新國企作為新型舉國體制的有力主體優勢,加快從“市場驅動為主”的后發追趕創新范式向“創新引領超越追趕”的新型創新范式躍遷。在此基礎上,以現代新國企為牽引,打造高能級創新聯合體和產業貫通聯合體,整合推進基礎研究、核心技術供給與應用迭代產業生態建設,優化重構我國產業多元主體間的協同關系,加快從“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向“政府引導支持、央國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業融通”的產業發展新模式轉變,多措并舉推進產業創新戰略、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現代化,推動國有企業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詳情】
立足地方特色和優勢,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發展條件急劇變化為區域搶位發展現代產業提供更多可能。各地區應搶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助力全國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蔣金法,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盛方富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為避免產業領域的重復建設、同質發展和資源錯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亟須構建既體現全國統一性、整體性又具有區域自主性、差異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格局。由此,區域層面,需要引導各地區制定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規劃、行動、方案等,抓準抓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推動本地區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路徑更加適配形勢發展變化。尤其是要堅持高位發展,也就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形成各地區上下聯動一體抓本地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強烈氛圍,持續提升本地區特色優勢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全國的顯示度、影響度以及同其他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之間的銜接度、交融度;要緊密對接落實國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部署安排,緊緊依托各級各類平臺載體,有效整合地方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力量,突出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的牽引帶動作用,正確處理產業鏈發展與安全、產業鏈政策供給與需求、區域內產業鏈與區域外產業鏈開放對接合作等關系,全力推進產業強鏈補鏈延鏈,不斷提升本地區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詳情】
以數實融合增強產業體系競爭力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郭萬達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數實融合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數實融合,可以有效強化產業之間的協同聯動,有效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有效催生現代產業的新形態新模式,有效提升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企業發展整體實力持續提升。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部分產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國際競爭力還不夠強,部分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我國數字技術尚未全面融入實體經濟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數實融合動力還不足、融合尚不平衡。進一步以數實融合提升產業體系競爭力,需做好幾個方面的統籌:一方面,要統籌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另一方面,要統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同時,還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面向未來,進一步激發數實融合的引擎動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一是堅持“以數強實”。將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圍繞數實融合過程中產業變革、企業創新、組織革新、技術進步、產業鏈升級、場景創造等,推動形成更多產業新模式與企業新形態。二是強化引領示范。可考慮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數實融合發展試驗區,深化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三是推動開放創新。必須著眼于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施動態開放、內外聯動的融合。四是加強政策保障。需完善頂層規劃設計,堅持整體謀劃、穩中求進、循序漸進,增強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各領域各行業之間、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政策系統性、協同性。【詳情】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