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聞輿論事業發展、科技創新、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文化主體性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連子強: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連子強指出,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具體內涵,準確理解彼此之間的內在辯證邏輯,是當前新聞輿論事業發展必須及時回應的理論和現實命題。其中,傳播力是根本。傳播力是新聞輿論生產力和覆蓋力的具體體現,也是新聞輿論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前提。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關鍵在于傳播手段的創新和傳播水平的提升。這既包含新聞輿論傳播渠道的充分運用,也包含新型傳播媒體的有效應用。我們要不斷探索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與傳播手段的創新,讓“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通道保持一路暢通,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和號召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引導力是重心。引導力是通過凝聚共識,幫助公眾遵循正確的價值取向,推動輿論朝著理性、正向發展的能力。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對不對、強不強、實不實,是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人心向背的重大問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思想保證,一言以蔽之,就是堅持黨性原則,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影響力是目的。提升新聞輿論影響力,要求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新聞規律來辦事,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的要求;要求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和“群眾路線”的實踐觀念。公信力是基礎。新聞輿論的公信力包含對新聞輿論真實性、公正性和權威性等特征的認可。提升新聞輿論的公信力,要求我們講真實的話、有用的話,講來自生活現場、經過實踐檢驗的話,講合情合理、遵從客觀規律的話,講人民群眾聽得懂、愿意聽的話。總的來說,新聞輿論工作應當立足新形勢、新任務,牢記使命,尊重規律,善于創新,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努力開創健康、高效、有序的新聞輿論傳播新格局。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曉霞:不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黃曉霞表示,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為我們加強科技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在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為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創新活動與創新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與保障;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探索性、創造性科研活動,具有知識和人才優勢。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完善促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突出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從而加快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不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摘編自《人民日報》
【金暄暄、黃鑫: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浙江財經大學中國政府監管與公共政策研究院金暄暄、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黃鑫認為,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和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實現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平衡發展,是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抓手,對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構建多元互補的綜合能源供應體系。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應體系以智能化能源生產、能源儲存、能源供應、能源消費和智慧化能源管理與服務為主線,向終端用戶提供綜合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追求橫向“電、熱、冷、氣、水”等多品種能源協同供應。二是推動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應在明晰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分階段建設路徑和關鍵任務的基礎上,完善跨省跨區和省內市場的銜接機制,推動打破省間交易壁壘,促進多層次電力市場協同運行。三是加強各類型儲能建設。一方面,有序發展抽水蓄能。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新型儲能建設,充分發揮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氫儲能、熱(冷)儲能等各類新型儲能的優勢,結合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應用場景構建儲能多元融合發展模式。四是提高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應健全完善煤炭行業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推動煤炭采選高質量發展。五是建立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市場機制。可根據電力市場的不同電力價值進行劃分,例如電能量價值、容量價值、靈活性價值、綠色價值等,對應完善電力中長期交易機制、容量補償機制、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綠色電力交易機制等四類市場電價機制,實現多層次互補,以適應新型電力體系變化。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鄒廣文、王璇:立足文化主體性,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文化自強】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鄒廣文,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王璇指出,全球化下文明的對話喚醒人們對真善美的追尋,向往著自身的文化根脈。在全球化的時代境遇下,我們要著力塑造中華民族的文化自我,重建和保持民族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對自身文化價值及傳統的自覺意識,是一個民族現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維系,是面向未來不斷開拓創新的超越意識。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在長期的歷史傳統與社會實踐中形成了適合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自我意識”,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需要我們繼續鞏固和守護中華文化主體性這一根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與當代實踐,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首先,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需要妥善處理好與“他者文化”的關系。要以平等平視的平常心態促進世界不同文明間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開放胸懷同世界其他文明開展交流互鑒。其次,文化主體性要求培育健康的文化自省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食洋不化、盲目照搬,而是積極向內找尋符合現代潮流的意義和價值的因素,實現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最后,文化主體性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文化自強。文化先行,我們要自覺從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中吸收養分,讓越來越多人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精神魅力,面向世界去更好構筑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