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雙碳”、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高翔: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新境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翔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為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闡釋中國道路、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推動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新境界。一是要增強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在各種思潮的相互比較和競爭中,清晰而響亮地發出馬克思主義學術正聲。二是要以重大問題為主攻方向。立足當代中國偉大變革和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實際,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在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理論和實踐雙重探索中,實現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新的升華和學術跨越。三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牢記為人民做學問理念,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深入火熱的群眾實踐,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憂所盼,做人民群眾的代言人,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不負時代、不負使命。四是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融合。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從科技革命、時代變革中拓寬多學科研究視野,更新研究手段,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和理念。
摘編自《人民日報》
【毛軍吉、劉意:在高質量發展中逐步實現“雙碳”承諾】
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毛軍吉、劉意表示,隨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深入推進,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在高質量發展中逐步實現“雙碳”承諾。首先,要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我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要立足國情,堅持先立后破,深刻認識到推行“雙碳”承諾是一場大仗、硬仗和苦仗,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扎扎實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其次,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確保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囊括供應、價格、運輸及消費各環節安全,涵蓋能源全生命周期,應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底線思維,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多措并舉,實現有序、有效、安全降碳。同時,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一方面,要穩中求進,筑牢綠色能源屏障;另一方面,尊重規律,科學發展新型能源。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協調好經濟增長、民生保障、節能減排的關系,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最后,要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形成更加主動有利的新局面。面對全球環境風險挑戰,各國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單邊主義不得人心,我們必須攜手合作,才能做好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準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愿同各方一道,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筑生態文明之基,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郭萬達:以數實融合推動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數實融合能夠有效強化產業之間的協同聯動、有效增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撐、有效催生現代產業的新形態新模式、有效提升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當前,我國數字技術尚未全面融入實體經濟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數實融合動力還不足、融合尚不平衡。進一步以數實融合提升產業體系競爭力,需做好幾個方面的統籌。一方面,要統籌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另一方面,要統籌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同時,還要統籌發展和安全。與此同時,面向未來,進一步激發數實融合的引擎動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在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一是堅持“以數強實”。將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圍繞數實融合過程中產業變革、企業創新、組織革新、技術進步、產業鏈升級、場景創造等,推動形成更多產業新模式與企業新形態。二是強化引領示范。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數實融合發展試驗區,深化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三是推動開放創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應用創新,利用我國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加快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步伐,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四是加強政策保障。需完善頂層規劃設計,堅持整體謀劃、穩中求進、循序漸進,增強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各領域各行業之間、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政策系統性、協同性。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宏偉: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宏偉指出,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民營經濟同樣是法治經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讓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得到法治保障。一方面,從民營經濟關注的重點入手,需圍繞民營企業經營需求開展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切實開展地方法規和政策規定清理,創新完善企業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從而不斷完善地方立法和政策。另一方面,必須扎實推進依法行政,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包括依法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切實提升政府機關政務服務水平、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從而持續形成良性循環的法治化營商環境。除此之外,可以以提升司法質效為抓手,助推民營經濟合法權益保障。通過充分發揮商事審判的智能化作用、真正激活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法審慎辦理涉民營企業案件,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當然,民營企業經營者也要充分發揮自覺守法作用。開展普法教育,強化誠實信用建設,強化民營企業經營者的守法引領功能,弘揚企業家精神,推動企業在尊法守法學法用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營造全社會尊重企業家,企業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