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黨的創新理論、綠色金融、營商環境、超大特大城市敏捷治理、長江經濟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杜飛進:著力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杜飛進表示,“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著力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進一步拓展研究闡釋的深度和廣度,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為強大的真理力量。首先,“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也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不中斷,才能確保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進。其次,“六個必須堅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場觀點方法的重要體現,是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義所在,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引。其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明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根本立場;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明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立足;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明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基本遵循;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明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實踐要求;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明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基礎性方法;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明確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格局胸懷。最后,要在把握內在聯系中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系統全面、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內在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要把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和原創性貢獻等研究深、闡釋透,用富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范疇、話語、表述講清楚這一重要思想的原理性理論成果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講清楚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摘編自《人民日報》
【吳衛星:多方合力促進綠色金融發展】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吳衛星指出,為應對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很多國家先后構建自己的綠色金融體系,培育綠色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主要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并可以和財政支持手段協調配合,有利于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和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目前,我國綠色金融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綠色金融業務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盡管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態勢良好,但我國綠色金融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方面還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如綠色金融標準尚需完善,碳核算和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依然需要加強,需要進一步提高參與各方的積極性;綠色金融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需要繼續推進;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均需要提高防范氣候環境相關非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需要深度參與綠色金融國際合作與治理。由此,就我國而言,重要的是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要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綠色金融市場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政府的最主要職責是做好制度建設。制度建設包括市場透明度、綠色標準、財稅政策以及營商環境等方面,每一個方面都需要建立激勵相容的規則體系來保證市場的運行效率。金融機構的重點是提高服務綠色發展的能力。金融機構要不斷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針對企業在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多樣化的需求,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提高綠色金融服務能力。實體企業自身要積極利用綠色金融市場,充分利用國家綠色發展相關政策以及綠色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和資源配置功能,為自身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做好準備。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投資主體對綠色投資的偏好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曉紅:以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曉紅認為,積極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資,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內容。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為充分利用外資,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必須以制度型開放為引領,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充分釋放市場、人才等方面潛力,努力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一方面,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對優化營商環境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國際環境發生的復雜變化對穩定外資信心和預期提出迫切要求。與此同時,我國營商環境與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要求相比依然有差距,一些行業或領域存在外資“準入不準營”現象,某些方面仍存在歧視性待遇,各部門間缺乏信息共享機制。好的營商環境是吸引外資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必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才能不斷吸引高質量外資。要把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穩外資、穩增長、穩預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以經營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深刻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動力,尤其是要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為外商投資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
摘編自《經濟日報》
【于文軒、吳泳釗:“數智化”助推超大特大城市敏捷治理發展】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于文軒,博士研究生吳泳釗指出,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超大特大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病”也逐漸顯現。超大特大城市治理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理論基礎和治理范式,以快速、有效地應對不確定環境中各種復雜的問題和治理挑戰。作為公共管理的新范式,敏捷治理為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超大特大城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策略。而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政府管理服務結合,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治理模式優化,政府“數智化”建設有利于助推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數智化”是一個顛覆性創新的過程,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技術加持下智能地分析和應用數據。“數智化”具有挑戰和改變傳統結構、開辟新發展“賽道”的潛能。相較于更加關注效率的數字化,“數智化”強調了數據應用的智能化水平及其創造的社會價值,是技術在更高維度的創新。那么,在政府管理和城市管理活動當中,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助于驅動政府管理模式創新。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務響應速度。未來依然需要繼續加大力度推進智慧城市發展,用敏捷治理理念賦能超大特大城市的現代化治理。一是要加快自主可控數字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屬于中國本土化運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市場,在數據安全與數字發展中實現動態平衡。二是要繼續完善數字治理體系和標準建設,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生態。三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和應用驅動,加快數字化成果向社會經濟各領域匯聚。四是要加強開放合作,與全球數字化進程對接互聯。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程俊杰: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程俊杰表示,長江經濟帶事關全國發展大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強大合力推動下,長江經濟帶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發展態勢日趨向好。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應當聚焦綠色發展、加強創新引領、推動區域協調,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一是,決勝綠色發展主戰場。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目標上,不僅要降碳、減污,還要擴綠、增長;內容上,在高水平保護下更大功夫的同時,應將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方式上,生產、生活的要素、過程、結果都必須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常態、長效。二是增強科技創新主動力。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主動力,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強區域創新鏈融合,大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新時代新征程上,沿江省市應充分發揮科研、人才優勢,以更大力度推動協同創新、開放創新,促進要素、主體、區域協同,主動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絡,營造開放包容創新生態,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三是優化區域協調主機制。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戰略支撐。其中的一個發力重點就是促進區域協調,實現區域發展的平衡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進而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和推動力。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