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區域發展、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鄭功成:以精準政策開創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民政工作直接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更是檢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與建設成色的重要指標。因此,必須全面認識新時代民政工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通過民政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切實幫助困難群眾排憂解難、兜住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奠定民生保障牢靠基石,進而不斷滿足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提升民政政策的精準度。在這方面,一要高度重視調研。民政工作直接服務人民群眾,不了解人民群眾的需要特別是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不可能制定出好的政策,只有深入調研,才能全面了解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滿足其需要的客觀真實情況,這是提升政策精準度和民政工作效能的前提條件。二要優化供給。當前,民政及相關領域服務保障供求脫節的現象并不罕見。應在強化調研、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優化調整基本社會服務的供給結構,確保以有效供給滿足真正有需要者的需要,同時避免資源浪費。三要分類施策。在社會組織方面,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是三種使命不同、運行方式也不同的社會組織形態,一概而論不可能促使其發展更好,特別需要分類治理。慈善事業具有廣闊發展空間,但傳統的親友相濟、鄰里互助難以為繼,要真正促使其得到大發展,還必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路,比如社區慈善就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突破口。如果能夠對各類民政政策全面梳理、加快完善,必定能夠開創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摘編自《光明日報》
【潘碧靈:以更高認識、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湘潭大學校長潘碧靈表示,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以更高認識、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繼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踐。一是要堅守人民立場,匯聚美麗中國建設的強大合力。要堅持人民至上,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同時,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二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把握美麗中國建設的歷史主動。要系統總結和研究黨領導人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不斷推進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發展規律的美麗中國建設。三是要堅持問題導向,找準美麗中國建設的著力點。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影響高質量發展的困難與根源,深入研究影響和制約環境保護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制約人民群眾享有更多高品質生態產品的問題、阻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難點堵點問題等,認真梳理思路、總結經驗,提供可供決策參考、務實管用的調研成果,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四是要掌握科學方法,練就美麗中國建設的真功夫。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能生態治理。拓展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家居等應用場景,在促進節能、降碳、減污的同時,推動全民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
摘編自《人民日報》
【范恒山:將區域發展潛能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說,國民經濟即為區域經濟的總和,正所謂區域興則國家興。采取有效的宏觀政策和區域政策,就能將區域發展潛能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從區域視角觀察,中國經濟發展或增長的潛能至少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城鄉融合發展與相互促進。對中國而言,廣大的農村既是經濟發展最為薄弱的環節,所以我們說,全面建設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但同時又是經濟發展的最大潛能所在,鄉村振興必然會帶來高水平高質量的經濟增長;行政交界地區加快凸起。各層級的行政交界地區涉及到很大一片國土,由于內部輕視和外部爭斗,大部分行政交界地區都處于欠發達境地,其加快凸起可能成為國家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源;“泥沼”城市重振雄風。這些城市基礎條件較好,國家通過戰略傾斜、政策激勵及隊伍建設等手段,將有助于這些城市走出泥沼、重振雄風,重新成為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區域中心城市協同聯動。推動城市間協同聯動特別是中心城市間的協同聯動成為提升國家經濟增長水平的一個重要動能;重大功能平臺支撐引領。各類功能平臺不僅是改革開放路徑探索的試驗田,也是重要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同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支撐點;區域重大戰略融合聯動。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集高品位、強動能、廣影響和大實惠于一體,對區域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顯著的推動作用;區域產業“立體化拓展”。一批依托空域、海域的新型經濟形態拓展壯大,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由“平面”走向“立體”,為國家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支撐;區域經濟數字化重塑。數字技術能夠有效顛覆傳統時空模式、化解自然地理環境窘況,超越現實發展基礎配置資源要素,因而數字技術能夠大幅拓展經濟運行空間和提升運行效率,也為落后地區實現跨越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摘編自《北京日報》
【魏琪嘉:統籌推動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魏琪嘉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兩類重要的驅動力量。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同時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才能更加牢靠,內容才能更加豐富。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所在。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不是一個另起爐灶的過程,而是在原有良好基礎上的優化升級。從技術角度看,就是把技術改造貫穿到生產的重要環節,以技術進步改善投入產出狀況。從生產運行管理看,就是形成更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流程,提升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與可靠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決定產業發展能級的關鍵力量,其發展程度直接代表產業發展水平。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要能夠有效地把“等不得”與“急不得”統籌起來。“等不得”就是看準方向和路徑,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加大支持力度。“急不得”就是要防止重復建設,堅決避免“一哄而上”,要引導地方立足本地產業發展實際制定相關規劃,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同時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一個重要的題中之義就是要把兩類產業發展聯系起來、貫通起來,而不是割裂開來、彼此孤立。要形成一個有利于各類要素在兩類產業之間自由流動、自由切換的長效機制,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給予兩類產業同等的引導政策與要素保障支持政策。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