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范恒山(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
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經濟增長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近幾個月主要經濟指標進一步改善,完成年初提出的預期目標應無問題。中國經濟年度增長下一步的走勢如何,能否保持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增長,成為國內外關注并研究的一個重點。
對中國經濟而言,隨著基數的不斷擴大,保持和提升經濟增長的難度來自于兩方面:從國內看,高質量發展成為主軸,并非所有的手段都能用于推動經濟增長,也并非所有的經濟增長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我們需要的是高效、協調、綠色、安全的增長;從國外看,發展環境更為緊仄,遏制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圍堵打壓將會不斷增強。但長期的實踐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強大韌性和深厚潛能,只要戰略與政策鋪排到位、體制機制具有活力,中國經濟就能夠持續保持平穩增長。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實現穩定增長具有一系列有利條件或比較優勢,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的產業體系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力和創新人才優勢等。從區域角度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也非常深厚。從某種程度上說,國民經濟即為區域經濟的總和,正所謂區域興則國家興。采取有效的宏觀政策和區域政策,就能將區域發展潛能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從區域視角觀察,中國經濟發展或增長的潛能至少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城鄉融合發展與相互促進。對中國而言,廣大的農村既是經濟發展最為薄弱的環節,所以我們說,全面建設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但同時又是經濟發展的最大潛能所在,鄉村振興必然會帶來高水平高質量的經濟增長。這種潛能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填平補齊”,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實現農村與城鄉統籌謀劃、一體提升,大幅縮小城鄉差別;二是“公平交易”,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同權同則。激發潛能根本路徑在于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在此基礎上推動城鄉互補、工農互助。主要任務是:一方面,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另一方面,在創新農村土地制度、發展規模經濟的基礎上推動優勢骨干企業、現代化經營方式、先進技術手段進入農村、服務農業和農民。
行政交界地區加快凸起。各層級的行政交界地區涉及到很大一片國土,由于內部輕視和外部爭斗,大部分行政交界地區都處于欠發達境地,其加快凸起可能成為國家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源。除了行政區內實施加大投資、開展對口幫扶等舉措外,最重要最有效的舉措是促進行政交界各地區建立經濟合作區,強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一體建設,實現相互支撐、互利共贏。如此,掣肘就變為了互助、邊沿成為中心、冷區也成了熱地,這一片國土的經濟能量就能充分釋放。
“泥沼”城市重振雄風。“精彩紛呈、美妙絕倫”是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地區分化問題。其中一個現象是少數曾經發展領先的城市出現經濟增長失速,陷入困境。主要表現是負擔沉重、結構老化、創新不足,其進一步發展受到內部“破窗效應”和外部“馬太效應”雙重影響。這些城市基礎條件較好,國家通過戰略傾斜、政策激勵及隊伍建設等手段,將有助于這些城市走出泥沼、重振雄風,重新成為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區域中心城市協同聯動。城市是優化資源要素的集中承載地,中心城市尤甚,其發展能量非凡。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受本位利益約束,中心城市間的競爭明顯大于合作。這不僅導致創新資源的高度分散,還帶來相互間掣肘損傷。因此,推動城市間協同聯動特別是中心城市間的協同聯動成為提升國家經濟增長水平的一個重要動能。激發城市動能,需要在兩個方面著力:一方面,促進合理分工,強化特色發展、減少盲目競爭;另一方面,建立約束機制,推動關鍵領域統籌謀劃、一體建設、優勢互補。
重大功能平臺支撐引領。持續推動新區、自貿區、開發區、示范區等功能平臺建設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特色,實踐證明,各類功能平臺不僅是改革開放路徑探索的試驗田,也是重要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同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和支撐點。提升已有重大功能平臺的運行質量,強化其先行先試特性,促進良好規制的互鑒共用,同時結合重大區域戰略實施增設一批具有特色的功能平臺,將大大強化國家經濟發展動能,推動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區域重大戰略融合聯動。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集高品位、強動能、廣影響和大實惠于一體,對區域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顯著的推動作用。目前,各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范圍還主要體現在所設定的區域范圍內。中央要求“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落實好這一要求,不僅能防止“紅利落差”演變為“地區懸差”,而且能推動各重大戰略利好甘霖普降,從而全面激發地區活力,有力提升國民經濟增長水平。
區域產業“立體化拓展”。緊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成果,一批依托空域、海域的新型經濟形態得以拓展壯大,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由“平面”走向“立體”,為國家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支撐。例如低空經濟成為國內產業發展的新賽道,以有人機和無人機的飛行活動為牽引,全面帶動低空飛行、制造、保障、綜合服務等諸多產業發展,促進海陸空一體銜接,一二三產有機融合,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區域經濟數字化重塑。區域數字化是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結果,而中國是推進數字化建設最快的國家之一。對區域發展而言,數字技術能夠有效顛覆傳統時空模式、化解自然地理環境窘況,超越現實發展基礎配置資源要素,因而數字技術能夠大幅拓展經濟運行空間和提升運行效率,也為落后地區實現跨越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區域經濟的數字化改造或重塑將大大提高經濟效率,從而成為國家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