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雪、王一喬(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進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明確指出,要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務實合作。《“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更是把“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作為未來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思想。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表示將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作為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行動。深化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不僅是促進“一帶一路”規則標準等軟聯通的主要著力點,也是進一步提升“貿易暢通”水平的內在要求,對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具有關鍵引領作用。
目前,中國已建立起“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的常態化機制,在宏觀政策溝通、知識產權審查、基礎能力建設、信息數據交換等多方面展開務實合作,取得突出成就。中國與共建國家專利布局實現雙向增長,2013—2022年中國申請人共在50個共建國家申請了專利,累計專利申請公開量達6.7萬件,年均增速為25.8%,累計專利授權量達3.5萬件,年均增速為23.8%。與此同時,共有115個共建國家在華提交專利申請,在華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25.3萬件和11.2萬件,年均增速為5.4%和9.8%,分別高于同期國外在華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整體增速2.9和5.6個百分點。并與56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了國際協議,中國授權的發明專利可以在柬埔寨等部分國家登記生效。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知識產權信息化方面的合作力度也逐步加大,已經向近30個國家提供了云專利審查賬號。然而,“一帶一路”貫穿歐亞非三大洲,地理范圍廣闊,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國家與地區間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體系與保護政策措施的差異客觀存在。推進國際知識產權合作走深走實,將成為實現國際經貿合作長期互利共贏的堅實基礎。
增強與沿線國家的交流與互信。“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文化多樣,在經濟、產業、知識產權等領域的發展水平各異。增強交流與互信是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知識產權合作的前提和必要條件。通過建立知識產權信息分享平臺、舉辦知識產權國際論壇等方式,引導并鼓勵各國積極分享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及實施經驗,增進彼此了解。充分利用多邊、雙邊知識產權合作與協調機制,擴大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磋商談判,增強互信,促進友好合作。
提出推進區域知識產權制度一體化的“中國方案”。作為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知識產權制度一體化是打破知識產權壁壘、建立良好知識產權生態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進貿易均衡共贏發展的必要條件。要積極調動各方力量,舉辦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建立相關專家工作組進行討論與磋商,在充分尊重各國制度差異的基礎上,根據國際通行規則和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共識,在現行知識產權國際環境下,制定出符合“一帶一路”地區發展與國際標準的知識產權制度一體化方案,為推動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系建設建言獻策。
積極開展國際化知識產權人才建設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有效推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知識產權國際合作的進程,離不開高素質的國際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充分利用國內外培訓資源,選派人員參加出國(境)培訓項目、開展面向知識產權運營和知識產權代理領域的國際化人才專項培訓,提升國內從業人員對國際知識產權制度規則把控能力。同時,加強外派國際化人才、知識產權涉外教師、國際型審查人才的選拔和培養,繼續開展面向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學位教育培訓。通過建立高素質、高水平的國際知識產權專業人才隊伍,提升國際合作能力。
充分發揮企業“主力軍”作用。企業是推進國際知識產權合作的主體,充分釋放其“走出去”潛能,還應從便利知識產權海外獲權、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拓展“專利審查高速路”國際合作網絡建設,引導企業合理利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服務體系等渠道,提高海外知識產權布局與合作能力。同時,組織開展企業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狀況調查,制定發布重點國家(地區)知識產權保護國別指南。建立海外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預警等平臺,實時更新海外商標和專利糾紛案件數據庫,加強預警防范。建立海外知識產權專家庫,完善專家顧問機制,開展海外知識產權維權咨詢服務,給予企業所需的知識產權培訓和法律咨詢服務,為企業有效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提供專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