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肖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奮勇直前。近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作為愛國主義教育法的重要對象和踐行主體,新時代青年必須深入學習愛國主義教育法,體悟法治力量,從“知、學、行”三重維度自覺踐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
尊法知法,明晰愛國主義教育法的時代要求。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教育法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創新成果的重要體現。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用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三位一體,有機統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之中,從而匯聚起中華民族乘風破浪、走向復興的磅礴偉力。另一方面,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不斷增多,面對可能到來的種種考驗,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需要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讓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聚精會神做好自己的事情。
學法懂法,深刻領悟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層次維度。“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實施在于人。”新時代青年既是愛國主義教育法的重要適用對象,也是愛國主義教育法的重要踐行主體,這要求新時代青年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法納入日常的學習活動中,強化法治思維,樹牢法治意識,弘揚愛國主義偉大精神,學法懂法,弄清楚愛國主義教育法背后的道理學理哲理,為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青春與光熱。首先,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厚植愛國之情,樹牢報國之志,將愛國主義教育法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加深對“兩個結合”的理解,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融會貫通到日常學習生活中,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和民粹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同時,愛國主義教育是多層次、多維度的,愛國主義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防和國家安全教育等目標一致,內容相通。對于新時代的青年來說,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緊密結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推動兩者有機融合;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防和國家安全教育緊密結合;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公民工作生活緊密結合,讓人們感受祖國的壯美河山和悠久文化,展現勞動之美,激發愛國情懷。
守法用法,自覺把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是面向全體人民的教育,根據不同社會群體的特點,突出青少年群體;既強調思想引領、文化涵育、教育引導,又強調實踐養成、融入日常、注重實效。其內容涵蓋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國家象征和標志、壯美河山和歷史文化遺產、憲法法律、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國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跡及體現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等各個方面。新時代青年要認識到,只有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捍衛者和踐行者,用愛國主義教育法檢視自身,才能更好地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新時代青年要在充分理解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把握愛國主義教育法所規定的法律準則,以愛國主義教育法的法規條例為行為準則,審思明辨、恪守成規,時時刻刻以愛國主義教育法的準則要求規范個人言行,真正把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與此同時,堅持理性、包容、開放,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防止民粹主義等干擾,堅決反對損害國家和民族形象、利益的言行。
(本文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3黨建研究課題“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引導網絡輿論路徑探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