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健康絲綢之路”、生態環境保護、高質量發展、科技倫理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馬曉偉:穩妥推進“健康絲綢之路”建設】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馬曉偉認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也是攜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價值引領。我們要按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工作總體部署,穩妥推進“健康絲綢之路”建設。一方面,加強合作對接,維護衛生安全。在瘧疾、血吸蟲病、禽流感、脊髓灰質炎等新發再發傳染病防治,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衛生應急處置等領域,積極分享經驗、開展聯防聯控。另一方面,促進衛生發展,夯實民心根基。圍繞促進全民健康覆蓋、改進醫療服務與健康管理、促進健康老齡化等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廣泛開展民間技術交流合作;應用適宜技術和先進技術,培育臨床和衛生管理人才,提升專科診療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時,推動衛生創新,助力共同發展。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實驗室檢測能力建設、數字化醫療設施和診療技術提升的支持;積極拓展醫學研發與科技創新伙伴關系,開展創新醫學轉化應用合作。另外,參與全球衛生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積極參與相關全球衛生治理合作機制和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金磚國家、上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性平臺作用,推動“健康絲綢之路”的合作成果、知識經驗、技術標準在國際多邊機制中更好發揮作用。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學校德育研究院研究員王穎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根本在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層面,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著力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制度安排,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綠色化水平。在堅定綠色發展定力層面,形成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政策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和市場體系,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體系和治理格局。在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層面,要進一步引導社會認同綠色消費,把綠色理念融入消費領域和鏈條體系,擴大綠色消費群體,充分釋放綠色消費潛力和規模優勢。在開展綠色國際合作層面,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全球性統籌、多主體參與、跨區域協調,以建設美麗中國推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摘編自《光明日報》
【伍建民、任曉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伍建民、任曉剛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為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提供重要體制機制保障,需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激發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聚集國內外資源要素,努力實現市場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秩序規范;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二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既要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又要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四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養老、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積極搭建戰略對接平臺,加強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接,形成相互促進、互動循環的發展態勢。五是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積極融入服務貿易全球分工,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提高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程度,構建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自貿區網絡。
摘編自《經濟日報》
【夏婷: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為科技強國建設筑牢倫理根基】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夏婷表示,自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以來,我國在加強科技倫理治理頂層設計、推進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強化科技倫理教育與宣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保障科技創新的健康發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為科技強國建設筑牢倫理根基,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治理。一是加強科技倫理法律制度建設。加快制定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科技倫理規范、指南,進一步明確管理部門、創新主體等在科技倫理治理中的權責邊界,建立科技倫理的負面清單。二是推進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工作規范化。加強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科技企業科技倫理委員會規范化建設,將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納入科技活動全過程管理;建立對新興科技領域的動態跟蹤機制,完善風險預警機制,推進審查工作制度化、規范化。三是完善科技倫理教育和培訓長效機制。高等學校是科技倫理教育的重要陣地,應圍繞開金課、推名師、編精品教材等重點任務,加強科技倫理教育的課程建設和教材開發,培養科技倫理人才隊伍;發揮科技類社會團體的作用,組織開展制度化、機制化、常態化的科技倫理培訓。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