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夏婷(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年來,科技倫理越發成為學術界、科技界和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同時,我國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隨著前沿科技快速進步、新興科技迅速發展,科技倫理治理不斷面臨新問題、新挑戰。對此,需要統籌多個環節。自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以來,我國在加強科技倫理治理頂層設計、推進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強化科技倫理教育與宣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科技倫理治理頂層設計初步完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五中全會提出“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健全科技倫理體系”,新版《科技進步法》提出“建立和完善科技倫理管理制度”“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都對科技倫理治理作出了決策部署。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標志著我國科技倫理治理頂層設計初步完成,科技倫理治理被提升到推動科技事業健康發展重要保障的新高度,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
二是科技倫理治理逐步納入國家法治體系框架。在推動科技倫理治理法治化方面,目前除《科技進步法》等綜合性基本法,我國還制定了《生物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涉及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等管理辦法,以及《金融領域科技倫理指引》《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等準則和規范。
三是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組織建設取得新進展。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是科技倫理治理的重要內容。在管理部門層面,湖南、山東、甘肅、遼寧、浙江、海南等多地成立了科技倫理委員會。在創新主體層面,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華大、阿里巴巴等企業,紛紛成立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一些醫療機構進一步加強了倫理委員會的規范化建設。在加強科技倫理科技類社會組織建設層面,中國科協正在有序推進中國科技倫理學會的成立工作。2023年10月,《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正式發布,也為各創新主體加強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等倫理治理組織建設提供了依據和標準。
四是科技倫理教育和培訓工作有序有力推進。2022年3月,由教育部推動的高校科技倫理教育專項工作正式啟動,以清華大學為牽頭建設單位組建了專項工作專家組和工作組,將以專題研究、課程資源建設、教材建設等工作為重點,推動科技倫理教育體系建設。2022年6月,科技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衛生健康委辦公廳、中科院辦公廳聯合舉辦面向政府機構和創新主體廣大科研人員的專題培訓,涉及科技倫理治理的內容主要包括:政策解讀、工作實務和規范指引、改革典型經驗和做法等。部分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等也分別組織開展了科技倫理治理的相關培訓。
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保障科技創新的健康發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為科技強國建設筑牢倫理根基,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為此,應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是加強科技倫理法律制度建設。加快制定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科技倫理規范、指南,注意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科技倫理問題及治理方式的差異性,及時推動將沒有約束力的倡議性內容上升為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管理部門、創新主體等在科技倫理治理中的權責邊界,強化責任落實,構建聯動高效、統籌協調的治理機制。建立科技倫理的負面清單,制定懲戒措施。開展科技倫理的理論研究,為科技倫理立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
二是推進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工作規范化。加強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科技企業科技倫理委員會規范化建設,切實有效地發揮科技倫理委員會在審查和監管中的作用,將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納入科技活動全過程管理。建立對新興科技領域的動態跟蹤機制,加強監測預警和前瞻研究,完善風險預警機制,推進審查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立科技活動常態化科技倫理風險評估機制,推動監管工作常態化、規范化。
三是完善科技倫理教育和培訓長效機制。高等學校是科技倫理教育的重要陣地,應圍繞開金課、推名師、編精品教材等重點任務,加強科技倫理教育的課程建設和教材開發,培養科技倫理人才隊伍,推進科技倫理教育體系建設和研究。發揮科技類社會團體的作用,面向行業領域內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科技企業等,組織開展制度化、機制化、常態化的科技倫理培訓。注重結合社會熱點事件,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技倫理知識宣傳普及工作,提升科研人員和社會公眾的科技倫理意識,在全社會塑造科技倫理治理共同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