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交流互鑒、科技金融、中國特色環境史學、新型工業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金衛:在深化交流互鑒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楊金衛指出,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深深根植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是這些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都有其獨有的特點、特色、特質。應該歷史地看待和受到應有的尊重,應以平等互鑒的態度看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避免對其他國家和民族文明的片面、狹隘認知,更要摒棄對其他國家和民族文明的傲慢與偏見。文明之間應該秉持相互尊重的態度,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中華文明歷經5000多年綿延不斷的發展,其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交流互鑒的典范。面向未來,只有按照時代進步的要求,在深化交流互鑒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華文明才能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雨露: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表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是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以科技現代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以金融與科技融合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正確選擇,也是金融與科技相互賦能,以金融新業態助力金融強國建設的有效路徑。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就是要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服務對象,以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為基礎,以“金融創新賦能科技創新”為主要動力機制,面向不同類型科技企業以及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科技企業的差異化需求,以精準化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提供廣渠道、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金融服務。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還需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切實發力。一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二是發揮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重要作用。三是充分釋放資本市場的催化效用。四是構建良好科技金融生態環境。五是發揮數字金融的重要作用。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利華:以中國特色環境史學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利華認為,隨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深入推進,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在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偉大實踐中,我國環境史學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不斷拓展研究廣度和深度,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新時代新征程,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要求環境史學進一步發揮功能、作出貢獻。具體來談,一方面,環境史學是多種學術脈絡和知識譜系交匯形成的一門博綜天人之學,其研究對象和范圍跨越自然與社會兩大領域,其關涉問題具有空前的廣域性和復雜性,是名副其實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因而,環境史學要做的是因應時代需要,圍繞人與自然關系這一主題,對這些前人的成果進行吸收、歸集、研究,形成更具統合性的問題意識、敘事結構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中國環境史敘事框架逐漸成形,知識圖譜不斷豐富,但在學術理論提升和研究方法完善方面,中國環境史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繼續在視域融合、學科交叉理念之下闡明學理,進而確立命題、推陳出新,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環境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突破西方環境史學范式和話語限制。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環境史學要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作為歷史科學的新興分支,環境史學整理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物質變換和精神交接的既往事實,梳理人與自然之間不斷擴展、增強和深化的復雜聯系,為科學認識和妥善應對當代環境問題提供借鑒。
摘編自《人民日報》
【袁紅英: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袁紅英指出,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動力。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路徑,事關民族復興大業,必須高點站位、全局謀劃、全域推進。首先,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讓創新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協調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內生特點,讓綠色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普遍形態,讓開放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讓共享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根本目的,為新型工業化的戰略謀劃、政策創新和路徑探索提供邏輯思路和理論支撐。其次,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需要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對新型工業化的新要求,找準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明確主攻方向精準發力。一是要堅持系統觀念,立足國情實際統籌推進;二是要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和數字賦能;三是要堅持綠色導向,加快工業綠色化轉型探索。最后,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要緊密結合我國當前實踐基礎和國情實際,切實推動相關舉措,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核心動力。一是加快布局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助力工業數字化轉型;三是著力以創新引領工業領域綠色化轉型升級;四是完善新型工業化的多維度政策協調推進機制。
摘編自《學習時報》
【王相坤: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原副主任、一級巡視員王相坤表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體來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基本方針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也就是說,對于源遠流長的萬年歷史文化,必須善于從總體上把握主流和本質,分清主流和支流,在那些具有本質意義、能夠體現文化主流的重大問題上深鉆細研,而對那些屬于支流性質和不具有本質意義的文化現象,則采取揚棄的態度。基本方法是堅持“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它回答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里來?它源于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挑戰、勇往直前的無畏品格,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哪里去?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是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舊邦新命。它的當前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奠定發達的物質基礎、文明的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礎、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生態良好的環境基礎。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