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首頁> 理論頻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2023-11-27 10:28

  作者:王相坤(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原副主任、一級巡視員)

  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今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最近,他又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進一步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那么,怎樣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呢?我就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談一點學習體會。

  時代要求:瞄準世界文化發展前沿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悠悠5000年的中華文明,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路程。萬年文化史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國有條件、有能力、有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的。古埃及文明比華夏文明早一千多年,古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之一,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但這三個文明古國現在已經消亡了。中華文明為什么會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斷裂的文明?中國為什么會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敗下陣來,百年后才浴火重生?這也有文化的原因。閉關自守就是一種虛驕封閉的文化現象,文化的衰落,在幾百年后始從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出來。

  正是汲取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中國的先進分子站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開啟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通過批判孔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在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革命文化以五四運動為發端,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從而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

  基本方針:“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在斷代史上,中國共產黨習慣上把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的文化,稱為中國傳統文化;把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的文化,稱為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因為,經歷萬年沉淀的中華文化,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但從原始社會后期開始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路走來,中華傳統文化也受到歷代統治階級的影響。毛澤東認為對中國傳統文化要進行理性地分析,概括地說,就是要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這16個字,既提出了對待歷史的正確方針,也從認識論的高度明確了正確的思想方法。就是說,對于源遠流長的萬年歷史文化,必須善于從總體上把握主流和本質,分清主流和支流,在那些具有本質意義、能夠體現文化主流的重大問題上深鉆細研,而對那些屬于支流性質和不具有本質意義的文化現象,則采取揚棄的態度。

  在具體問題的把握上,歷史留下了數不勝數、千姿百態的文化現象,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我們必須善于甄別,在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找到其固有的規律性,擠掉“水分”,還原歷史真實。這就是“去偽存真”。近年來通過考古發現,在向文明進化的過程中,農作物的馴化具有重要意義。如在江西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南玉蟾巖遺址發現了水稻遺存,距今約1.2萬年;在浙江上山遺址發現了炭化稻米,距今1萬年左右。

  世界是聯系的、發展的,不是孤立的、靜止的。我們研究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目的不僅在于證明它的真實性,而且在于發掘它的時代價值。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就是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研究中發現其內在的一致性。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并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就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過程。

  基本方法:堅持“兩個結合”

  “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它回答了兩個重大問題: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里來?習近平總書記說:“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個回答是從中國歷史中得出的結論。它源于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等中華傳統美德;具有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中華人文精神。這些優秀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挑戰、勇往直前的無畏品格,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成為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所以,鴉片戰爭后,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聯合進攻,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前仆后繼,歷經挫折而不氣餒,終于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挽救中國危亡、實現民族復興的真理。于是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再經過29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理論勇氣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哪里去?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一切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歸宿。共產主義事業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它為人類發展描繪了最為美好的社會藍圖,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終實現。所以,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設計,分兩步走邁向共產主義,第一步先建成社會主義,第二步再實現共產主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向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就是“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解決的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問題;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解決的是古為今用的問題,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內涵”和“民族形式”。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偉大復興道路,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內涵”和“民族形式”,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是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舊邦新命。它的當前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奠定發達的物質基礎、文明的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礎、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生態良好的環境基礎。

  目標導向:實現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之所以“新”,在于它明確了新的奮斗目標?!拔幕睒s”是十七大提出來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這就提出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文化必然率先“繁榮興盛”的問題?!敖ㄔO文化強國”是十八大提出來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就明確了要使文化軟實力在世界上建立比較優勢和重要影響力?!敖ㄔO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今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他說:“我一直在思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重大問題?!边@就明確了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和發展方向。這三大任務,核心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基礎是“繼續推動文化繁榮”,確立的目標是“建設文化強國”。中華民族曾經創造的“古代文明”,成就了譽滿全球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美名,成就了領先世界的古代四大發明等一系列科技文明,成就了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強國之一的領先地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已經創造出足以改寫世界歷史的文明成果,并將繼續站在世界文明進步的潮頭,引領時代潮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表現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偉大復興道路就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 責編:劉夢甜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創新涌現、迭代迅速的發展態勢,我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糧食政策創設與制度創新,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讓政府抓糧有動力。
2025-03-26 16:25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痹絹碓匠蔀榫W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數字治理,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向多元治理主體賦能增效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對治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進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謂“理論”。
2024-06-21 16:53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用好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其方法論原則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安全,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