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網絡文化建設、資源大省轉型、科技創新系統、新型工業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潮:提升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張潮認為,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是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要求,也有利于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中的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要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進一步培育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要不斷增強網絡輿論引導力,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更好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順應民心;要提高網絡綜合治理效能,以建設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為重要抓手,著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編自《人民日報》
【田洪志:資源大省要以創新為引領促轉型】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田洪志指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各資源大省要立足自身優勢和潛力鍛長板、補短板、促轉型。一是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并加強金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協同融合發展。二是提升發展的含新量,促進技術創新,加快多能融合技術突破,生產高端化、特色化與高值化的化工產品;引進和培育創新型人才,加大支持柔性引才引智力度,搭建個性化、高水平、創新性的研學平臺。三是提升發展的含綠量,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在完善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健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體制機制、健全能源科技研發鼓勵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著力建立促進多能融合、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等配套政策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金龍君:優化科技創新系統推動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金龍君認為,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系統面臨著環境協同性相對較差,整合功能還比較弱;機制不夠健全,要素流動性較差;主體責任不清,聚合發力難;倫理約束不力,道德意識弱等方面的挑戰,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系統,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化數字新基建,構筑數字科創大平臺,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生態,推動“大中小”科創企業融通發展,形成創新聯合體。需要完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激活創新活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堅守人才公平引育要求,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機制,探索建設高層次科創人才高地,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需要打造“科技+金融”群落,提升系統流速,打造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全方位的科技創新投融資服務平臺,構建全方位的科技金融制度保障體系,推動科技金融“云上”融合,保障良好投融資關系。需要以前沿科技為導向,加大前沿科技研發政策支持,強化科技創新“外引內聯”,做好產業制度設計,持續深化新興科技產業“放管服”,提升科技核心競爭力。需要完善科技倫理制度,加快出臺科技倫理綜合治理辦法,細化科技倫理審查與監管的主體、責任及懲戒舉措,重視科技倫理的區分治理,加強科技向善指引。
摘編自光明網
【李蘊慧、楊志慧: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新競爭力】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李蘊慧、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楊志慧認為,當前我國工業規模穩步壯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不斷推進,但與此同時,“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觀,需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著力點。一方面,夯實產業基礎,在進一步筑牢傳統產業基礎的同時,抓好新型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聚焦實體經濟,堅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筑牢數字經濟基礎,集中一批集存儲、服務器、網絡、電源與冷卻、安全控制于一體的融合基礎設施,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知識創新基地等。另一方面,提升產業韌性,既要提高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也要增強產業鏈的核心控制力,圍繞重點產業鏈深入推進強鏈、補鏈、穩鏈,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通過補短板、拉長板、鍛新板,增強產業的安全水平。以數實融合和綠色智造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可在深入推進綠色制造工程,探索綠色智能制造創新發展之路等方面重點發力。
摘編自《解放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