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金龍君(浙江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博士,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其資源要素的整合事關科技創新過程的整體協同優化,本質上是科技創新主體與科技創新復雜環境通過創新要素流動形成的相互作用、影響、依存的綜合系統??萍紕撔孪到y要求創新主體必須有徹底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結構、方式和理念的決斷力,也要求創新環境必須有支撐多元主體之間要素精細化、高效化、智慧化流動的承載力,同時還要求綜合系統應當有內部與外部、動態與靜態、風險與保障等二元劃分上的平衡力。良好的科技創新系統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科技只有具備良好的創新系統,新興技術才能不斷培育,產業結構才能不斷升級,高質量發展格局才能持久存續。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量子信息、腦科學、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前沿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科技創新作為各國博弈的主戰場,我國既有成績也有不足。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短板依舊突出,高端芯片、精密儀器、尖端醫療設備等體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特點的核心基礎技術依然被“卡脖子”。我國基礎研究研發投入較低,對未來產業的支持力度不足,2022年基礎研究研發經費投入占比為6.32%,同期美國為17.2%,法國為25%;我國企業研發投入較少,企業之間創新資源的整合力度較弱,在最新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位中,我國只有華為進入全球前十。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系統面臨多方面挑戰。一是環境協同性相對較差,整合功能還比較弱。科創平臺發展不平衡、共享機制不健全,大多數平臺的基礎條件較差、發展乏力、資金缺乏;創新政策缺乏聯動性,利益分配及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科技研發與創新實踐脫軌。二是機制不夠健全,要素流動性較差。技術轉移、創新激勵、成果轉化等機制不完善,創新體制不完備;“高精尖”人才區域間流動性差,科技信息共享機制不完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金融信貸等資金支持不靈活。三是主體責任不清,聚合發力難。政府與協會對創新過程中“管”與“不管”的事項不清晰;創新研發主體“各自為戰”,高校和科研部門多關注學術成果、職稱評定,企業多關注短期研發的經濟回報。四是倫理約束不力,道德意識弱。國家倫理規范出臺的時間短,多地方倫理規范未出臺;倫理審查委員會的職責相對還不夠明晰,倫理失范的識別機制不成熟,懲罰性措施不夠具體;部分主體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倫理要求。對此,我們必須探索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系統,推動高質量發展。筆者以為,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強化數字新基建,構筑數字科創大平臺。數字新基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與質量,能夠助力打通科技創新技術、信息等要素流動的大渠道。構筑一體化數字科創大平臺可減少地區間科創發展的不平衡,破除創新“孤島現象”,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水平。因此,要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生態,以重大核心關鍵科學技術攻關為導向,在大平臺內打造優勢企業牽頭,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協同,需求企業配合的一體化模式;要推動“大中小”科創企業融通發展,大平臺是“大中小”科創企業鏈條式發展的協同結果,通過頭部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形成創新聯合體,打破企業“數字鴻溝”,釋放大企業活力,激發中小企業潛力。
完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激活創新活力。科技人才是永葆科技創新活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培養造就一批科技人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要堅守人才公平引育要求,管理部門尊重用人單位的自主性,用人單位避免引育越界,兩者綜合保障人才公平競爭;要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機制,暢通科創人才跨區交流合作,制定國際科創人才引進、交流合作長遠計劃;要探索建設高層次科創人才高地,以北京、上海、粵港澳、成渝等地為高層次科創人才集聚中心,充分發揮人才中心對周邊區域科創活動的帶動作用;要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引導青年科技人才服務高質量發展,聚焦國家戰略需要,開展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
打造“科技+金融”群落,提升系統流速。科技創新是產業結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金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液?!翱萍?金融”的深度融合,將加快科技創新系統的運行、流動速度。因此,要打造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健全貨幣信貸、證券基金、創投保險、財政投資等全鏈條式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要打造全方位的科技創新投融資服務平臺,匯聚科技商務、創業投資、國際業務、社會事務等服務項目,聚集評估、專利、法律等專業服務內容;要構建全方位的科技金融制度保障體系,推動政府、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科創企業等多方主體參與科技金融政策制定,強化金融對科創企業的服務功能,根本解決融資難、貴等基本問題;要推動科技金融“云上”融合,借助區塊鏈等新型數字技術,為科技金融提供去中心化、可追溯、安全可靠的智能合約,保障良好投融資關系。
以前沿科技為導向,提升科技核心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高質量發展中“新質生產力”的表現,在產業構成上以戰略性和未來性等前沿科技為導向,將指引科技創新系統演進方向。因此,要不斷加碼前沿科技,加大前沿科技研發政策支持,加強與國際前沿科技實驗室的聯合,實施國內前沿科技研發統籌管理,加大前沿科技領域研發投入;強化科技創新“外引內聯”,加大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產品引進力度,加強國際前沿領域交流學習,以國內重點經濟圈為依托,打造集“科技金融+制造裝備+物理空間”為一體的科技創新系統圈;要做好產業制度設計,持續深化新興科技產業“放管服”,完善戰略性、未來性等新興產業的利益分配及風險防控機制,強化激勵性與保障性政策的聯動性。
加強科技向善指引,完善科技倫理制度。科技倫理是科技活動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是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科技倫理制度,能降低不確定性風險,引導科技向善,強化主體責任意識。因此,要加快出臺科技倫理綜合治理辦法,盡快明確負責任創新制度的創新責任標準,加快制定地方科技倫理治理規范、準則;要細化科技倫理審查與監管的主體、責任及懲戒舉措,科技倫理規范有效運行的關鍵在于主體、責任的清晰,各地方應加緊設立各領域、單位科技倫理委員會,為科技倫理的法治化實施提供平臺,并完善配套懲戒方案;要重視科技倫理的區分治理,各領域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差異較大,避免在標準、流程、模式和目標上對各領域問題“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