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經濟思想、戰略機遇、開放型經濟、國有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喜平: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韓喜平指出,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植根于實踐的科學理論。面對國內國際環境深刻復雜變化和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挑戰,堅持實踐導向,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層次矛盾,深刻回答了事關新時代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針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等現實問題,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的工業體系、強大生產能力等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建設以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的國內大市場。習近平經濟思想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根本立場、歷史方位、指導原則、路徑選擇、鮮明主題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給出了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和鮮明的實踐性。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昌林:抓住經濟發展新的戰略機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昌林指出,從發展大勢看,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發展具有“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面臨新的戰略機遇,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從經濟方面看,我國至少面臨五個方面的戰略機遇。一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帶來新機遇。加快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將為我國經濟開辟新的增長空間。二是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帶來新機遇。我們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帶來新機遇。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四是加快綠色發展帶來新機遇。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將從需求和供給兩側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五是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帶來新機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始終堅持權利和義務相平衡,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抓住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帶來的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將為我國經濟發展營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摘編自《人民日報》
【高凌云:構建開放型經濟惠及世界】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高凌云認為,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當下,唯有持續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才能讓合作共贏惠及世界。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是實現開放合作的根本路徑。首先,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有助于各國更好地利用資源和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經濟效益,最終促進全球經濟的增長。其次,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有助于各國分享知識、技術和經驗等,進而促進全球科研和技術創新。再次,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有助于降低商品和服務價格,提高各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增強購買力。從次,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為各國提供了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平臺,有助于諸如氣候變化、傳染病、貧困等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最后,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還有助于防止經濟的封閉,避免各國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推動構建、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是中國一以貫之的重要主張。中國推進高水平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絕不是紙上談兵。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連續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實踐,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這一人間正道提供了無可爭辯的事實依據。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現偉:提高國有經濟核心競爭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現偉指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我國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艱巨復雜,對國有經濟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國有經濟要以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和發展利益為第一要務,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加快國有企業的綜合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國際話語權,切實提高國有企業在國防軍工、戰略科技、糧食、能礦資源方面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增強國有經濟在國家戰略安全重要領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應對化解重大風險挑戰的能力。面對新一輪科技競爭的新形勢,國有企業要把科技創新擺在“頭號工程”核心位置,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大幅增強國有經濟的產業控制力、安全支撐力、科技創新力,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力軍、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和眾多原創技術的策源地。國有經濟要擔負起持續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重任,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在關系經濟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短板、強弱項。突出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實施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為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