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謝璐(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韓文龍(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新發展階段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效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競爭新優勢,進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由落后到先進的關鍵力量。構成生產力的要素可以分為實體性要素和非實體性要素,其中勞動者、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是實體性要素,科技、管理、信息和數據等是非實體性要素。從生產力的要素結構來看,與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就是實體性要素提質增效,同時非實體性要素,尤其是科技創新發揮著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要素構成和具體表現兩個方面。一是要素構成新,包括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勞動者、智能設備等新生產資料、數字空間等非物質化的新勞動對象,以及新科技、新管理模式和數據新要素等。二是具體表現新,即依托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領域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質”則體現為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新本質。科學把握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新質生產力必須與傳統生產力有本質區別,經濟發展方式由傳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二是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新質生產力必須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取向。三是高品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要求新質生產力必須更好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四是“質”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要求新質生產力必須服務于構筑“質”“量”并重的國際競爭新優勢。進入新發展階段,新質生產力的“新”和“質”都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都需要擺脫傳統增長路徑,形成適應數字經濟時代要求,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賦予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通過牽引效應賦能。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歷次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總會帶來產業變革,進而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當前,以人工智能、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等為技術突破口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揮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結構效應賦能。現代社會的經濟增長具有結構效應。首先,現代社會的經濟增長一般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勞動力等逐漸從農業轉向生產效率更高的工業和服務業;其次,科技創新一般率先出現在個別部門,進而通過關聯產業的擴散效應逐漸惠及其他部門;再次,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總是存在主導產業與支柱產業,成為帶動其經濟增長的主要行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鏈條式與集群式發展,成為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最高的行業及部門,進而通過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乘數效應賦能。乘數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變動所引起的宏觀經濟總量變動的連鎖反應。以新質生產力為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增長函數不再表現為依靠資本、勞動、土地等傳統要素投入的累加式增長,而是通過高質量要素投入和科技創新驅動產生乘數式增長。新質生產力聚焦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領域,正是生產率高和附加值高的部門和產業,有利于通過乘數效應來帶動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加和發展質量的持續躍升。
通過增長效應賦能。經濟可持續增長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經濟增長可分解為水平效應和增長效應。水平效應主要反映國內生產總值的增減變動,增長效應主要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快慢變化。從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增長經驗來看,重要領域和支柱產業的科技進步是一國或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在重大科技領域實現新突破,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形成新優勢。通過促進科技創新、升級產業結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創新體制機制,可以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不斷釋放經濟增長潛力,確保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一是以高新技術創新為牽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立足新發展階段,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而高新技術創新發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面對加速演進的新技術及其帶來的新機遇,盡快破解我國在重要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困境,需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引導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發力,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支撐力量。
二是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先進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關鍵,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發展先進制造業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也是塑造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國需要重點推進制造業補鏈強鏈,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加強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為著力點。加快推進數字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持續提升供應鏈產業鏈韌性,積極參與全球數字貿易規則制定,以此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打造新型工業化關鍵引擎。
三是以制度創新激發企業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科技創新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制度創新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外在推力。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必然要求與之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即圍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進行的制度創新。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不斷激發各類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就需要圍繞科技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完善各類產權制度,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要素市場,建立健全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機制等。
四是以高質量人力資源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科技創新,核心是人才支撐。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高質量人力資源的積累和躍升。一是要依靠高質量的教育,尤其是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加快推進一流高校和學科群的建設,圍繞“高精尖缺”領域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二是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人才評價、考核、激勵和報酬機制,讓各類人才充分展示才華,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三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既要邁開腳步“走出去”,更要敞開大門“引進來”,吸引更多優秀科技人才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