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華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導、國家(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于曉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博導、國家(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人工智能、先進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以及元宇宙等數字技術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球范圍加速由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數字經濟通過關鍵三要素——數據、算力和平臺,深刻改變著企業生產方式、大眾生活方式、產業組織邏輯和社會治理方式,呈現出發展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顯著特點。5G網絡建設,云網協同發展,“東數西算”工程,數字安全屏障等數字技術為我國數字經濟構造了堅實的技術底座;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產業跨界融合深化,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在現代服務、先進制造、智慧能源、智慧農業、數字產業、數字健康、智慧城市等新賽道布局下,我國數字經濟呈現產、政、學、研多主體多層次協同參與的新特征。
在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出,深化數字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縮小數字鴻溝,在互聯網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更多國家和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這就要求,我們要著力加強數字經濟領域交流合作,為推動全球以數字化實現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和普惠共享貢獻中國智慧。
數字經濟規模增速顯著,數實融合逐漸深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依托我國經濟體量大、市場主體眾多、網民數量世界第一,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相對完整等比較優勢,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速加快。在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藍皮書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長到50.2萬億元,總量穩居全球第二,在互聯網應用、網民數量、人工智能發展等多方面領跑全球。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滲透從傳統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逐漸擴展到農業、能源、建筑、通信、商貿和交通運輸等各個行業。數實融合牽引“智改數改”,推動數字產業集群系統工程建設發展,形成更高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以及標準化、開放共享、安全穩定的數字供應鏈。目前,我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線上消費市場和產業數字化基礎規模,數字化呈現“三二一”產業逆向滲透、蓬勃發展的趨勢。到2025年,數字經濟將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達到10%左右。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高質量數據的積累,我國數實融合正邁向更廣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新發展階段。一方面,數字產業化的根基作用和動力源泉特征明顯,在新基建等前瞻性部署的成功實施下,算力、算法、數據、平臺一體化的協同創新體系已初步形成,關鍵核心的“卡脖子”難題不斷被攻破。另一方面,產業數字化背景下數實融合的主戰場地位日漸顯現,企業在數字經濟中的主體作用日漸突出。依托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國有企業起到標桿引領作用,積極構建數字企業或產業生態,探索數字經濟應用新場景,通過價值網絡、價值生態共建、共創、共享,提升自身競爭力。中小企業參與數實融合積極活躍,以數字技術為工具,以創新為驅動力,將數字化轉型作為企業發展重要戰略組成部分,通過數字技術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效率,重塑企業價值鏈,推進商業模式、決策模式和管理機制創新。以新型智慧城市、掌上辦公、云展覽、未來工廠、互聯網醫院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新賽道體現數字化全面賦能實體經濟,推動新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
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持續完善,數字化公共服務創新不斷,為數字經濟提質增速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如何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促進數字經濟健康良性發展,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引擎,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更好的滿足,是當下需要回應的重要命題。為此,我國對外積極參與和推動數字經濟全球治理,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和規則,加快構建開放、兼容、安全、高效的全球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對內加強頂層設計,面對數字經濟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特點,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創新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適時出臺數字經濟相關政策,重視法律和制度建設,持續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近十余年來出臺的數字經濟相關政策超300項,為鼓勵并規范新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創新應用,引導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并重,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推動數字經濟規范有序、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新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呈現出法治化、精細化和自律化的新特征。
數字技術賦能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效率,快速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高效化、便捷化發展。習近平主席指出,“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縮小數字鴻溝,在互聯網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數字與政務融合在城市治理、風險防控、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價值逐步顯現。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使政府能更好的實現海量高價值政務數據的管理、挖掘和利用,快而準的感知群眾公共服務需求。同時,數字技術還通過在線業務辦理、跨部門協同等簡化公共服務流程,降低公共服務的交互成本,擴大公眾參與和社會協同,讓公共服務更精準地扎根于群眾。
科技創新成果持續突破,數字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為做大做強做優數字經濟提供持久驅動力
數字經濟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為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夯實數字經濟未來的基石,國家加大對科技創新和重點發展領域的規劃,重視產學研協同,在制定一批惠企創新政策,引導企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行前瞻布局基礎前沿研究的同時,也積極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科學研究、科技服務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與企業協同,瞄準數字經濟發展關鍵技術難題,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高校是培養數字人才的重要陣地,針對數字經濟時代技術創新速度快,對人才創造力與創新思維能力需求大的特點,高校不斷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以優勢學科建設為引領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新路徑,促進各學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產學研協同的數字化人才培養新路徑。
數據要素市場規模持續擴展,體系根基逐漸穩固,為釋放數字經濟潛能提供新引擎
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力,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和關鍵生產要素,AIGC(生成式AI)大模型的出現更突出了高質量大數據的重要作用。在“數據二十條”的頂層指導框架下,2023年3月,國家數據局成立,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同時地方數據要素相關政策密集發布,我國數據要素體系根基逐漸穩固,數據要素產業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隨著數據要素市場完善,數據資產管理體系、交易市場推進,以及區塊鏈等技術前瞻性部署,我國將迎來圍繞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數字要素需求強勢增長,促進數據要素的深度加工利用,實現數字化資產的價值倍增。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也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發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主席指出,“信息革命時代潮流浩蕩前行,網絡空間承載著人類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共赴烏鎮峰會“十年之約”,中國將以數字經濟發展新成果開拓全球新機遇,不斷釋放數字紅利,開創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新圖景,為全球攜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應對現實問題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