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進博會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共享的大市場
——從既往貿易保護理論和政策主張與進博會的連續舉辦的根本差異談起
作者:桑百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
2018年,中國正式開啟了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口博覽會,至今已歷六屆。連續舉辦進博會,主動擴大商品和服務進口,推動投資和貿易合作,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出口和經濟合作發展機會,讓世界分享中國大市場的機遇,促進互利共贏,向世界傳遞了支持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強烈信號,是對全球化逆流的有力阻擊,也為脆弱的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彰顯出中國推進高水平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堅定決心。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世界上罕有主動擴大進口的貿易政策主張和國家實踐。凡經濟增長迅速、發展順利的階段,自由貿易主張會占上風;世界經濟轉入蕭條、停滯時,貿易保護的主張便會抬頭。處于經濟領先地位的國家,往往主張自由貿易;處于相對弱勢的國家,往往加強貿易保護。自由與保護這兩種貿易理論和政策的對立運動貫穿于國際貿易學說發展史。在當今世界經濟低迷、不確定性上升的環境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征關稅,限制進口,成為一些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增加的條件下,持續舉辦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進口,堪稱創舉,為國際貿易提供了全新的實踐,也是國際貿易理論的重大創新。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由美國的漢密爾頓提出、經德國的李斯特加以完善的“幼稚產業保護論”,作為最早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理論,成為當時處于發展進程中的美國、德國抵御和抗衡強大的英國工業資本海外擴張的理論武器。“幼稚產業保護論”認為,一國應選擇某些具有潛在比較優勢和發展前途的幼稚產業,給予適當的、暫時的關稅保護,限制進口,以便逐步扶植其國際競爭能力。在保護初期,生產成本高,消費者不得不支付較高的價格,而一旦這些幼稚工業成長起來,生產成本降低,消費者就會從價格下降中得到利益,屆時可以取消貿易保護措施;如果在新興工業創建初期不予保護,脆弱的幼稚工業在強大的國際競爭壓力下極易夭折。“幼稚產業保護論”的主張期望助力發展中國家幼稚工業獨立發展,但如果保護主義盛行,各國均想發展別國己擁有比較優勢的新工業,便會陷入保護主義的困局,在割裂國家經濟合作中各國發展普遍緩慢。其實,促使比較優勢轉移的更有效途徑不是貿易保護、限制進口,而是國際技術轉讓、國際資本流動和加強國際經濟貿易合作。
“萌芽經濟論”為全面實現貿易保護找到了新的依據,認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最初之所以缺少競爭力,并非因個別工業部門缺乏效率,而是因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落后所致,只有眾多工業部門同時成長才能得到改變。因此,應提高關稅的總體水平,對所有工業進行貿易保護,而不是僅僅對少數幼稚工業部門實施保護關稅。然而,提高關稅總水平并不是直接解決國內生產扭曲、提高效率的最佳工具,還可能引發貿易戰。
“未利用資源論”又稱“剩余出路論”,則從資源配置的視角為貿易保護尋找理由,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資源閑置狀況,保護關稅可以視為一種充分利用資源的手段。由于關稅實際上是消費者對生產者的一種間接補貼,只要本國受保護的產品成本與同類進口產品的到岸成本之差不高于啟用的閑置資源的成本,閑置的勞動力和資源將得到充分利用,國民收入和就業將迅速擴大,國內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也將同時得到提高。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提高關稅的競爭只會導致全球市場萎縮,失業和閑置資源增加。
“有效保護論”也稱“關稅結構論”,放棄了全面貿易保護的主張,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提高競爭性制成品的進口關稅影響該產品的國內價格,從而影響消費者的決策;通過降低中間投入物(原材料、中間產品和資本品)的進口關稅,來降低國內生產者的成本,從而影響生產者的選擇。無論對最終產品本身加征關稅,還是對中間投放減免關稅,或者兩者同時并用,都會增加本國生產者收入。實行結構性關稅政策的主張,仍然沒有擺脫保護本國市場的思路和主基調。
“戰略性貿易理論”似乎具有更廣泛的影響,該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和存在規模經濟條件下,本國政府通過對國內高技術企業進行生產補貼和出口補貼,可引發貿易,增加福利水平。因為企業在政府補貼的支持下,不但有力量擠占更多的國際市場價額,贏得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趁機分割別國企業原先享有的利潤。但是,各國實際上都在推行某種戰略性貿易政策,彼此的作用會相互抵消。在這種情況下,仍有少數國家脫穎而出,這決不能歸功于戰略性貿易政策,而是戰略性增長政策起了作用,后者注重技術進步、教育和觀念交流等動態增長因素,無需實行扭性競爭力的出口扶持政策。
總之,已有的貿易保護理論始終沒有跳出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思路。貿易保護雖然有其特定的作用,但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從短期來看,貿易保護總是會提高被保護產品的國內市場價格,增加消費者負擔。從長期來看,貿易保護會給國民經濟發展造成諸多不利影響:一是浪費經濟資源。對國內生產者加以保護的結果,使被保護產品價格提高,從而招致生產者浪費資源。二是轉移收入分配。如果受保護產品屬于需求彈性小的重要必需品,價格提高,必然使對其他未受保護產品的需求減少,高效率部門的產品市場將因此萎縮。三是加大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受保護的低效率部門的存在,有提高生產成本并使進口更有利、出口更為困難的傾向,結果會導致國際收支失衡變得更趨嚴重。四是阻礙生產力提高。實行保護政策,由于存在國內市場規模狹小等因素,往往會使受保護產品的成本增加,廠商提高生產效率和改進產品質量的壓力減弱,不利于社會生產力更快發展。
所以,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損害了貿易伙伴國的利益,而且任何保護措施過度或保護時限過長也會對本國的經濟發展、經濟效率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招致報復性保護措施,陷入貿易戰,惡化外部經濟環境。
1970年代初爆發石油危機后,發達國政府和各國際經濟組織呼吁“貿易自由化”,為打開國際市場、擴大出口服務,許多發展中國家相繼采取放寬或取消進口許可證制度、改革關稅制度、減少乃至取消出口補貼等措施,降低保護程度,以圖擴大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全面發展。然而,完全競爭的自由貿易在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相反,保護主義卻仍在世界上廣為蔓延。當今全球化逆流涌動,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給脆弱復蘇的世界經濟蒙上陰影。
在此背景下,我國始終主動實行擴大進口的戰略和政策,連續舉辦進口博覽會,倡導開放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與既往的貿易保護理論和政策主張存在根本差異,為維護開放的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大動力。
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向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致信,圍繞進博會“三大定位”提出新要求:希望進博會加快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功能,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充分發揮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臺作用,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共享的大市場;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服務,助力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讓合作共贏惠及世界。進博會作為聯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和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舉世矚目。
進博會已經不僅僅是出口商品的展覽會,也是進口商品的交易會,還是新服務的展示交易會,展會面積、參展企業再創新高。進博會上舉行廣泛的貿易投資合作洽談活動,已經拓展為新產品新服務開發合作、新技術應用合作、國際投資合作的洽商平臺,貿易投資簽約量令人振奮。進博會舉辦多場學術論壇、研究報告發布會,成為世界聆聽中國領導人經濟主張、了解中國經濟動態的渠道,成為交流思想、分享觀點、尋求共識的舞臺。進博會吸引著世界各國廠商的目光,成為與會者感受中國經濟變化和大市場魅力、尋找中國商機、分享中國大市場成長紅利的窗口。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 以進博會為窗口,中國將始終是世界發展的重要機遇,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向前,增強各國發展動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