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震(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蔡宏波(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科技含量高,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息息相關,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是其主要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我國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所需的要素條件、配置機制、發展模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就要求大力推動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促進生產力實現新的躍遷,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高效匯集創新要素、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在生產技術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傳統的生產方式依賴于人力、資源的大量投入來提高生產力,存在著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問題。區別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創新要素高效匯集,以更高的發展效率和效能持續升級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生產力。進入數字時代,數據成為聯接科技創新、人才聚集、推動產業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產要素,推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產業深度融合。與此同時,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注重生產要素協同互動,促進更多科技、人才、數據等優質要素融入實體經濟,形成“新質生產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我國把握住新科技革命機遇、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體現了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當前,在信息革命基礎上孕育興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我國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握住實現制造業技術和產業高端化升級的歷史性機遇。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我國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重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當前,全球科技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不斷開辟,新動能新優勢加速重塑,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呈現融合交叉、多點突破態勢。由新產業與新技術迸發出的“新質生產力”,將帶來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質發展。
我國具備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行業齊全、配套完善的產業體系。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建設使我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總量大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產業基礎好、市場需求大的優勢逐步彰顯,為進一步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而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我國具備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要素資源優勢。一是科技實力躍升,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二是人才聚集,研發人員總量從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預計超過600萬人年。三是數據要素賦能顯著。數據資源體系基本建成,數據要素市場化建設成效顯現,數據確權、定價、交易有序開展。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積極推進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形成“新質生產力”奠定良好基礎。
以深化改革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的制度基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推動生產要素質量變革,更需要推動政府服務和體制機制的深層次變革,激發實體經濟和要素發展活力,營造良好的實體經濟發展環境。一是要深化科技、人才、數據等優質要素市場改革,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有效的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產業資源的合理配置與績效優化。二是要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拓展開放領域、優化開放布局,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高端制造領域,鼓勵在我國設立全球研發機構,開展全球創新與產業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助力現代產業體系構建。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根基在實體經濟,方向是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新能源、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以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等前沿科技為代表的未來產業亟待大力培育與發展。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著力提升基礎軟硬件、關鍵基礎材料和生產裝備的供給水平,強化核心產品自給保障能力;二是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試點培育一批戰略性新型產業與未來產業先導區,切實解決新興產業發展中產生的各類實際問題;三是需要加強地方戰略性新型產業與未來產業項目的窗口指導,引導地方在建設新興產業鏈過程中差異化布局、互補式發展。
高效匯集創新要素,推動建立有效的創新生態體系。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關鍵在科技創新。具體而言,一是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科技型骨干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主體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加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供給并向企業轉移轉化。二是推動科技成果有效“賦智”制造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促進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三是強化技術研發、標準制修訂、測試評估、創業孵化等優勢資源匯聚,支持建設未來技術創新策源地、創新成果轉化試驗地、未來場景應用引領地、未來產業發展集聚地。
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構筑新的人才紅利。當前,雖然我國人口發展面臨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但我國高學歷人口規模十分可觀,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人口紅利”正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一是落實推進以《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為基礎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與認證工作。二是進一步提升戰略性新型產業與未來產業的人才集聚,以企業的實際需求為指引,增強校企合作與人才聯合培養,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以人口高質量發展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創新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流通及開發利用機制。數據要素是數字時代深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不斷凸顯。賦能形成“新質生產力”,一是要支持市場主體依法合規開展數據采集,統籌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構建統一的國家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和開發利用端口,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二是要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培育市場主體、完善治理體系,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流通。三是要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創新數據開發利用模式,在確保數據安全、保障用戶隱私的前提下,調動行業協會、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參與數據價值開發,創新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機制。
發揮要素協同配置效應,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協同互動。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求擁有數量龐大、質量優良、結構合理、配置有效的科技、人才、數據等優質要素,并且建立起要素之間的協同機制,優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為此,一方面要推動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推動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大力促進技術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等,力爭在科技、人才、數據等優質要素市場化配置關鍵環節上實現重要突破。另一方面,要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示范,著力破除阻礙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
?。ū疚南祰疑鐣茖W基金重大項目(21&ZD08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