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仁發(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中小企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是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重要動力。而數字化轉型是中小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答題”,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實現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將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總體來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將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價值鏈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制造業韌性與活力。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三重機制
從作用機制上看,數字化轉型主要從三個方面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第一,數字化轉型有助于降低各類成本。數字化轉型將提高信息標準化和結構化,實時監測生產經營風險,改善企業內部控制水平,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降低信息披露成本,有助于銀行及投資者更為全面地了解企業經營和財務狀況,降低信息風險和信用風險,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融資約束困境。同時,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及數字平臺能夠高質量和高效率地匹配產業鏈相關企業,減少諸多中間環節,有效降低企業搜尋成本、合約成本在內的各類外部交易成本。
第二,數字化轉型有助于促進價值鏈升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注重利用數字平臺改變價值鏈環節相關企業鏈接方式,有助于及時掌握企業需求變化,提高產品生產工藝,提高價值鏈環節聯系度和緊密度,深化價值鏈網絡嵌入度。同時,數字化轉型也將促進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細分專業化產品,進行生產流程再造,促進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進產品升級。此外,數字化轉型還將促進中小企業打破時空限制,加速知識溢出效應擴散,有效鏈接價值鏈各環節頭部企業,形成創新資源共享,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第三,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提高企業韌性。在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環境下,中小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應對各種沖擊和挑戰的能力。數字化轉型將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模式進行融合,有助于加強生產、銷售和經營等過程的實時監測和感知分析,實現對產業鏈、供需鏈各環節可能面臨風險的智能化預測,提高內部控制系統的穩健性和靈活性,有效抵御潛在風險的沖擊。同時,數字技術與數字應用能夠為企業識別外部環境風險提供技術支撐,提高對外部風險的甄別、感知和處理能力,強化企業抗風險能力。
多措并舉加快數字化轉型
中小企業在生產調整方面缺乏足夠彈性和靈活性,導致出現 “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等數字化轉型難題。應緊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多措并舉提高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速度、深度和廣度,提升中小企業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和持續力,增強制造業發展的活力與韌性,激活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筆者認為,在當前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的背景下,可著重從五個方面發力推進。
一是落實落細轉型政策。針對我國已出臺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關于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等促進政策,一方面,充分調研不同地區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現狀、轉型困難和轉型需求,因地制宜做好政策分類,制定相應的數字化轉型細化推進方案和精準支持政策體系,提高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資源配置效率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在梳理已有政策的基礎上,強化各部門的政策銜接和政策穩定性,增強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信心和意愿,解決中小企業“不愿轉”“不敢轉”難題。同時,做好政策落實跟蹤評價,可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跟蹤問效,確保政策持續優化和落地見效。
二是做好分層分類轉型。中小企業具有寬領域、點多面廣等特征,不同類型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認知、數字技術應用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造成數字化轉型存在“千企多面”需求與個性化解決方案成本高的矛盾。因此,應加強分層分類數字化轉型方案指導,破解中小企業“不會轉”難題。對于實力較強的成長期中小企業,可選擇輔助價值鏈模塊的數字化轉型,優先將管理、服務等成本較低、顯現度高的模塊推進數字化改造,從輕量化管理數字化轉型逐漸發展為業務數字化轉型。對于動態能力突出的發展期中小企業,可整合和重構企業內外部資源,選擇增值價值鏈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對于規模較小且處于發展初期的中小企業,可選擇較低成本的輔助或增值價值鏈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巨人”企業具有行業垂直度高、專業性強、成長性好等特征,能夠深耕細分領域,集中解決產業鏈關鍵環節、“卡脖子”技術等“斷點”問題。這類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應注重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改造,優化產業鏈分工與協作,促進生產要素高效配置。此外,基于地方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特點,總體推進一批發展基礎好、潛力大的中小企業實現“集群式”轉型,有助于提高其數字化轉型成功率。
三是實施轉型示范工程。以國家開展財政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以及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為契機,實施不同層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工程。在企業層面,梳理一批數字化轉型細分行業,遴選出代表性企業和產業鏈核心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示范改造,打造一批數字化轉型“小燈塔”企業,探索不同類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與模式,實現“先轉帶后轉”。同時,依托成功案例形成可供參考的數字化轉型標準化、模塊化解決方案包,從而為其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經驗借鑒。在產業層面,根據細分行業集中度,選擇一批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園區和產業集群,構建訂單共享、設備共享、協同制造等模式,推動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批量開展數字化轉型改造。
四是注重大型企業引領。大型企業是數字化轉型的主力軍,處于數字化轉型前列,有必要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將大型企業的資源優勢與中小企業的活力優勢充分結合。加強產業鏈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人力資源、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合作,推動在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不同環節數字化改造,打造全鏈數字化,實現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同時,聚焦重點細分行業領域,基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共性需求,加快數字化轉型共享平臺建設,做到“大型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用平臺”,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模式與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五是優化轉型支持系統。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財稅金融、公共服務、人才、制度創新等政策支持體系。第一,強化財政與金融政策聯動性,制定不同行業不同階段的差異化財政獎補支持政策,創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金融產品,多渠道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拓展資源,穩定政策預期。第二,深入分析中小企業行業性、區域性、階段性特征,構建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和服務平臺,切實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實現“小切口”解決“大問題”。第三,基于細分行業特點與企業需求,強化中小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人才培養,支持高校、行業協會、中小企業等聯合構建特色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第四,探索構建包含寬容失敗在內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效評價體系,將其納入地方評估考核范圍;構建以相關部門或行業協會為主導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重點案例庫,形成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具箱”,切實提供數字化轉型經驗借鑒和模式選擇。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一般項目“中國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研究”(21FJYB04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