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古絲綢之路研究、“絲路電商”合作、推動理論創新、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永平:古絲綢之路的開拓發展是一部中外文明互鑒融通的交流史】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永平指出,深化古絲綢之路研究,一方面要深刻認識世界其他文明通過古絲綢之路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意義。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善于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形成了海納百川的優秀品質。中華文明雖然通過古絲綢之路廣泛吸收過外來文化,但并非盲目地全盤接納,而是采擷其英華,再經過一番精心改造與融合的過程,使之更好地適應和融入中華文化。正因如此,中華文明總是能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中華文明通過古絲綢之路對于世界其他文明發展的貢獻。古絲綢之路開辟以后,中外交流出現了高潮。以絲綢、瓷器、茶葉為代表的中國物品紛紛西傳,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除了物品大量西傳,中國的知識、思想、技術也通過古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并引發了觀念創新,對世界其他文明的發展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
摘編自《人民日報》
【勞幗齡:深化“絲路電商”合作,共享數字經濟紅利】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認為,帶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商業模式創新,深化“絲路電商”合作,一是要加快“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創建,依托多雙邊及區域電子商務合作機制,依靠與“絲路電商”伙伴國協同優勢,聚焦重點領域,充分發揮制度創新、產業發展和綜合服務等方面優勢,拓展和深化電子商務國際合作。二是要強化“絲路電商”智庫和人才建設,加強伙伴國智庫交流與合作,強化“絲路電商”急需的人才培養和建設,充分發揮僑聯組織的獨特作用,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三是要加強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對接,以電子商務規則為核心,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與數字經濟發展前沿,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互利共贏、公開透明的數字經濟國際規則體系,為國際數字貿易體系建設貢獻更多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摘編自《光明日報》
【孫海洋:應時順勢推動理論創新】
孫海洋認為,唯有應時順勢,才能真正把握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推動理論創新,既需要重體系化建構,形成內容完備、結構嚴謹的有機整體,彰顯思想融通、邏輯互證的真理力量;又需要重學理化闡釋,把源自實踐的感性經驗經由學術分析和科學論證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使其具有堅實的學理依據,轉化為說服群眾、掌握群眾的實踐偉力,破解教條化、形式化的難題。推動理論創新,既需要全面把握總體性框架結構,以抓好其“綱”,也需要重點闡釋原理性理論成果,以把牢其“目”。學理闡釋要以深入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拓展研究闡釋的深度和廣度,把黨的創新理論的時代背景、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原創性貢獻研究深、闡釋透,講清楚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推動理論創新,既需要從群眾中來,又需要到群眾中去,在知行合一中推進理論創新。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只有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及時總結群眾的新鮮經驗,才能獲得理性認識,從而提煉出新的理論成果。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科學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實際行動,進而在實踐中得以豐富和發展。
摘編自《學習時報》
【徐勇:不斷提升自主的知識生產能力】
華中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徐勇指出,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不斷提升自主的知識生產能力。具體而言,一是提升設置學術議題的能力,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設置能夠引起廣泛關注的學術議題。二是提升范式建構能力,中國學者以中國實踐為對象設置議題,需要進一步建構相應的認識范式,促進思維方式的轉變。三是提升學術認識能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以中國為觀照,深入了解中國超大規模和超長歷史兩大特性帶來的相應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相應的學術議題。四是提升學術表達能力,東方專制主義論斷的重要論據是治水社會,但在中國,除了大型治水以外,更多的是小型治水,這種治水更多的是當事人的自主行為。五是提升方法選擇能力,從總體上看,中國正處于歷史大變革之中,定性方法是基礎性方法,應在科學的定性研究基礎上再選擇定量研究。六是提升學術判斷能力。知識生產者需要有自主的學術判斷能力,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是簡單照搬還是創造性轉換,都要自主判斷,科學選擇。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