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題為《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講指出,“10年的歷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10年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臺,為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精心摘編多家媒體多位專家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進行解讀的文章,以饗讀者。
共建“一帶一路”為人類走出全球治理困境開辟新路徑
10年來,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一道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積極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拓展全球治理新實踐,為人類走出全球治理困境開辟新路徑,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新思路。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教授耿協峰在《人民日報》刊文指出,一是聚焦互聯互通,應對全球治理挑戰。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聚焦互聯互通建設,不斷提升與共建國家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拓展經貿投資合作,持續深化人文交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共建國家構建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為打通全球治理中的痛點堵點難點,為順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需求,提供了切實有效的中國方案。二是重視制度型開放,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中國不僅逐步實現與國際規則的對標,而且在平等尊重、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與更多國家一起構建和完善區域性和全球性多邊規則和規制。中國和共建國家一道,共同推進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改革,進一步增強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積極倡導并發起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設立絲路基金等,推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三是超越地緣博弈思維,創新地區治理。共建“一帶一路”通過重塑地緣經濟來彌合地緣政治分歧,以區域經濟發展與合作促進地區政治穩定與安全,大力倡導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等,進一步超越傳統地緣博弈思維,成為廣受世界歡迎的全球性地區合作與治理平臺。四是面向全球南方國家,推動全球發展共享。共建“一帶一路”10年間,中國堅持發展優先,積極開展南南合作,特別強調發展合作的原則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普惠包容,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致力于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主張讓發展中國家共享有益發展經驗,注重從共建國家實際國情和發展水平出發選擇和執行合作項目,積極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打造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詳情】
共建“一帶一路”畫出了共同發展的最大同心圓
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全球重要公共產品,找到了推動實現當代全球發展的可行路徑,是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制度創舉。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推進了各方發展目標最大程度整合,畫出了共同發展的最大同心圓,實現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世界經濟研究部部長,“一帶一路”研究部部長、研究員徐占忱在《經濟日報》刊文表示,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推進了要素資源全球深度整合。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實施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共建國在鐵路、公路、航運、管道、能源、通信以及基本生活服務基礎設施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一些長期制約并困擾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和經濟發展瓶頸開始被打破。一些重大標志性項目極大地提振了共建國發展信心。此外“一帶一路”產業合作推進共建國當地資源、勞動力與外來優質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整合。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同4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文件。特別是對于產業發展滯后、工業化程度低、資金技術缺乏、人才儲備不足的國家,中國和共建國推動建設一批特殊經濟區,這些經濟區成為所在國發展的示范性項目。另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發展提質增效創造新途徑。共建“一帶一路”充分發揮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等領域優勢,積極合作開展低碳示范區、環境技術交流等,為相關國家逐步擺脫傳統工業化模式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快速推進,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中國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中國與共建國在數字基建、數字技術、消費電子、數字應用、跨境電商等相關數字領域合作的廣度不斷拓寬。特別是許多新興經濟體從缺乏基本網絡設施,一躍發展到擁有4G、5G商用網絡階段,數字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基礎性、滲透性、普惠性,使共建國民眾切身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生活變化。 【詳情】
共建“一帶一路”既有變也有不變
共建“一帶一路”10年的風雨兼程、砥礪奮進過程中,既有諸多變,也有諸多不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副院長權達在光明網刊文指出, “變”的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從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不斷向外圍擴展。如今,“一帶一路”合作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這是過去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具體體現;“變”的是“一帶一路”建設從規劃藍圖落實為一項項具體成果。目前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合作結出了豐碩果實;“變”的是“一帶一路”建設從基礎設施框架共建發展至技術、標準、規則和民心互通。硬聯通方面,目前已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2份自貿協定,與65個國家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7份標準化合作協議,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軟聯通方面,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設立了“絲綢之路”政府獎學金,打造了“魯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切切實實加強各國民心相通工程。“不變”的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繼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堅定決心。中國愿繼往開來、勇毅前行,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迎接共建“一帶一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新發展;“不變”的是“一帶一路”建設中所蘊含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中國智慧。10年來,“一帶一路”建設一直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這一原則之思想基礎牢牢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土壤中;“不變”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對于歷史人文精神的汲取與弘揚。“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是根據古代絲綢之路留下的偉大財富和寶貴啟示,與各國人民的發展訴求相結合,讓絲路精神繼續發揚傳承,歷久彌新;“不變”的是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向世界做出的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一樁樁、一件件實實在在的工作安排,充分體現出我們在“一帶一路”合作中對成員國一以貫之的誠意,以及恪守承諾、說到做到的負責任態度。 【詳情】
推動“一帶一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時代要求,也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徐步在《光明日報》刊文指出,落實八項行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推進軟硬聯通,堅持開放包容。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化,著力解決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分配差距等問題,努力建設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長久穩定持續發展。二是著力創新驅動,推動合作共贏。共建“一帶一路”應順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重點關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促進科技同產業、科技同金融的深度融合,繼續實施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同共建國家一道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四大舉措,為互聯網時代的各國青年打造創新空間、創業工廠。三是促進文明交流,倡導互學互鑒。應進一步推動交流合作,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多元互動人文交流格局,密切各領域往來,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同時,加強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發揮智庫作用,用好用活歷史文化遺產。四是加強統籌謀劃,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各國法律法規,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規則標準,推動企業在項目建設、運營、采購、招投標等環節按照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進行。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之路,把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統籌推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讓各國都從中受益,實現共同發展。 【詳情】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