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盧光盛(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馬燕坤(云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當前,區域國別學方興未艾,學科建設也正在逐步深入展開。在這個“浪潮”中,學者應該保持一種清醒,要有“冷思考”。其中一個思考,就是要有問題意識,并將之貫徹到學科建設當中。
問題意識的本質。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發展正是在不斷克服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科學研究的發展也是在不斷破解一個個問題中推進的。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而創新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和靈魂,直面科學研究,我們需要具有問題意識,不斷發現問題并持續解決問題,在凸顯研究旨趣的同時,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助力國家發展乃至人類進步作出貢獻。
本質上,問題意識是一種問題關懷的立場和維度,是一種主動探究問題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起點,也是科學研究的源泉和生命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預見性。恰當的問題意識,是科學研究的有效基礎,能夠促成科學的認識和理解,進而為系統性和戰略性科學研究范式的構建確立起基礎性框架。
所謂問題,就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突出問題意識,要明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通過把握矛盾和化解矛盾來優化現實。牢固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這是時代發展的呼聲,也是人類前行的動力,還是學科建設的源泉。
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中的問題意識。作為一種主動探究問題的創造性思維,問題意識在社會科學的發展和建設中不可或缺。不管什么學科,抑或怎樣的流派,都應毫無例外地突出“問題導向”。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各種學科或流派才能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總結升華問題中發展壯大。良好的問題意識對學科建設意義重大,對學科體系良性、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問題意識,是區域國別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必然選擇,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離不開問題意識的指引。當今時代,人類迎來發展的高光時刻,但也面臨各種問題交織的復雜現實。捕捉真問題并解決真問題,既考驗人們的智慧,又檢驗人們對現實的把握。區域國別學是從問題開始的,也是聚焦于問題發展的。以問題為軸心的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能夠有效激發思維、開闊視野、構建范式,進而形成體系性、探索性、應用性的知識體系。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區域國別學作為一級學科誕生的主要依據,也是區域國別學發展的最終指向。從問題意識出發,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以及最終產生怎樣的價值和意義,是區域國別學的關懷旨趣??傊?,區域國別學學科需要借助理論和實踐條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為依據,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彰顯一門學科的生機活力。
在問題意識的指引下發展區域國別學學科。區域國別學學科要取得長足發展,不能沒有問題意識的指引。基于問題意識,區域國別學才具備實質性意義及存在的必要性。
為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區域國別學應切實扎根于社會與學術的雙重實踐,雙管齊下,在建設“中國話語”體系方面率先取得學科建設的突破。就社會實踐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最偉大的社會歷史實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核心與落腳點。就學術實踐而言,宜以“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話語”建設原點,打造涵蓋概念、術語、命題、判斷、表述、敘事、話語等要素的區域國別學“中國話語”體系。
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強調特色發展和不可替代性。同時,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兼顧在地化、國際化、智庫化以及技術化問題。區域國別學要始終圍繞服務于國家戰略的大方向進行謀劃,否則將不能真正發展起來;要始終秉持“理論”和“現實”雙重關懷、“學”“用”并進的研究取向,這也是過去進行區域國別研究的國際關系學人的一貫作風。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國際關系學人都是區域國別研究的主力軍,推動區域國別學與國際關系學等學科和專業的交叉融合發展是我們的必然選擇。但這并不是簡單的交叉與融合,而是需要在交叉中創新,需要“他者”視角,需要做更深入的田野調查,這也將反過來推動國際關系學等傳統學科和專業誕生新的增長點。
區域國別學的發展生命力在于學以致用。當前,需要從“國之大者”出發,與時俱進地推進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區域國別學的“用”處很多,這些“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主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涉外事務的內容愈加廣泛,區域國別研究涉及的內容也愈加豐富,這也是促成區域國別學作為一級學科誕生的直接背景。這一背景仍在發展中,也將在可預見的未來長期存在。盡管中國外交實踐更加豐富多元,但總體上存在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就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即中國區域國別學要回答的主要“問題”。
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建設,可圍繞區域國別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三大體系”建設做文章,注重學科“門檻”和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比如,在學科體系中,學科交叉的方式與邊界、二級學科的設計如何解決等問題。學科建設應當首先明確交叉學科之“交叉”如何落實到區域國別學中。這就涉及學科邊界的問題,也關系到區域國別學如何與國際關系學等傳統學科和專業融合發展及融合發展的程度。就二級學科的設計而言,首先,根據學科發展的自身規律,二級學科的建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其次,根據官方公布的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二級學科的設置也是一個必然的“程序”。當前,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應當在該過程和“程序”中發揮應有的主觀能動性,有的放矢地探索建立二級學科。在這個過程中,針對新興的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不必急于“統一”和“規范”,應鼓勵先“摸著石頭過河”,這也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然過程。
在范式建構上,需要探索建立“中國范式”。筆者曾提出過一個區域國別學“共同體范式”,在這里再次拋磚,以求引玉。所謂“共同體范式”,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借鑒其世界發展理論、世界現代化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和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理論,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本世界觀,將共同體建構作為觀察角度和基本假設,以“共同體”作為核心研究對象,圍繞這一內核形成的中國區域國別研究綱領。至于話語體系,主要是圍繞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進行配套建設,也即前文所述及的區域國別學“中國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