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重要指示精神,緊扣“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南京郵電大學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結合自身研究基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強化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重要論述。10月13日,由南京郵電大學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和農工黨中央研究室、農工黨中央人口均衡發展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會議現場 楊雪攝影
與會領導專家圍繞會議主題,分別從堅持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的新思路、統籌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的關系、厘清民生保障對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的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力圖為基層治理與民生保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用的智力參考。
一、堅持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的新思路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春麗指出,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以調動各方積極性為動力。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追求盡量少的污染排放,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要將高質量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著力點。充分調動干部群眾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尤其是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制定實施有效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體制機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透明性,以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保障人民生活品質。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機構與智庫評價研究室主任胡薇表示,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持以宏觀管理優先為原則。民生保障是個全球性的話題。在深化改革開放中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緊抓國家戰略和公共政策中重大的政策,通過廢除不適應發展的體制機制來促進發展;新時代要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型機制,推進高質量發展、釋放發展潛力。政府在確保政策環境穩定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宏觀管理,優化管理結構,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總量,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地位。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李曉超指出,要堅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分配格局調整為突破口??萍歼M步對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不斷武裝,推動了各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要著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鼓勵支持科技創新,構建創新和經濟活動的便利平臺,引導平臺經濟向開放、創新、賦能方向發展,推動補齊平臺經濟發展短板弱項。擴大消費需求,為穩經濟提供基礎性支撐,需要提高消費意愿,清除消費障礙,實施消費補貼等政策,要穩定總體就業形勢,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提高政策實施的積極作用。
二、統籌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的關系
江蘇省統計局原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江蘇省統計學會會長、南京郵電大學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副理事長劉興遠認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過程,亟需科學統籌“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唯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加快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讓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統籌“富口袋”與“富腦袋”的關系。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條件富裕和精神世界富有是共同富裕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我們要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要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關鍵是統籌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讓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同時發揮作用。
三、厘清民生保障對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黨的干部工作讀物基礎工程召集人、國家能源局原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戴曉曙從政績觀的角度分析指出,民生保障通過五個“量”影響高質量發展。
第一,民生保障是高質量發展的“源變量”。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礎、社會和諧的根本,民生保障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樹立正確政績中處于重要位置,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難點。第二,民生保障是高質量發展的“慢變量”。民生保障的過程與結果具有時延性,高質量發展很大程度上受民生保障“慢變量”的制約。第三,民生保障是高質量發展的“非均衡變量”。民生保障與經濟發展不一樣,其牽涉的面廣、變化的速度快,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同樣時期的不同階段均存在差異。第四,民生保障是高質量發展的“復合型變量”。民生保障涉及民生保障的動機與效果、過程與結果、短期與長期、局部與全局、潛績與顯績,要治標與治本,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第五,民生保障是高質量發展的“多學科變量”。研究民生保障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統計學、文化學等學科,需多學科交叉融合。
四、推動高質量發展與民生保障的機制
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人口研究院院長、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執行院長沙勇指出,健全完善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配套政策,著力加強有助于家庭整體發展的社會政策。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需要的發展;樹立正確政績觀,優化生育政策,強化長期護理險,解決在生育、養育、教育、就業、醫療、養老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問題,提高人口發展政策,解決“低通脹、低消費、低利率、低增長”“高負債、高儲蓄、高失業、高風險”的“四低四高”問題,推動民生保障高質量發展。另外,還要健全人口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機制,著力增強對特殊人群的政策支持。優化評價指標體系,增加人口高質量發展評價的一二級指標,總體提高評價指標與民生保障的關聯度;同時,關注“一老一幼”等特殊人群的支持政策,推動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加大城鄉民生保障投入,提高兒童經濟、銀發經濟對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
農工黨中央研究室主任郭洪泉表示,健全完善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機制,著力增進人民福社。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發展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助理臧雷振教授認為,健全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機制,著力提升現代化整體水平。充分發揮創新驅動、市場規模驅動、制度驅動等增長動力的潛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持久、更加充沛的動能。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足用好國內市場規模優勢,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
江蘇省委組織部原副部長、老干部局原局長、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莊同保,群眾雜志社原副總編輯、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決策咨詢委員會主任苗成斌分別主持主旨發言和研討環節。江蘇省社科聯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理事長劉德海作會議總結。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縣域經濟報等有關媒體負責人出席會議。(南京郵電大學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副教授金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