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首頁> 理論頻道> 黨建政治 > 正文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3-10-26 09:41

  作者:沈壯海(武漢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持續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并自覺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

  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奮斗走過怎樣的歷程

  講到文化,我們中國人有一種特別的情愫。放眼人類文明史,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曾經站在人類文明之巔,飲譽風流。1697年,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中國近事》一書序言里寫道:“誰人過去曾經想到,地球上還存在著這么一個民族,它比我們這個自以為所有方面都教養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養?自從我們認識中國人之后,便在他們身上發現了這點。”我國學者張岱年、程宜山也曾指出:“在與西方近代文化接觸之前,她(即中華文化)一向是一個文化輻射源,在她目力所及的‘天下’,還找不到第二個可以與之分庭抗禮的文化中心。”但是,我們也曾一度被人視為處于文明邊緣。1875年,日本學者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把中國納入“半開化”之列。

  回顧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從那時起,重煥文明榮光,重回文明之巔,便成了我們這個民族魂牽夢繞之所在。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后,一直懷著這樣的夢想,艱辛跋涉,執著前行。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毛澤東同志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表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后定名為《新民主主義論》)的演講指出:“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這篇演講系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理論思考和實踐主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組織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重視文化建設,提出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報告設專章,闡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問題。這次大會,確立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從那時起,“文化”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部分,“文化”也始終是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的專列一章。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2012年,“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扎實推進。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全國黨校工作會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一系列重要會議接連召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全面深化文化領域的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主題發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號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將建成文化強國寫入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建成文化強國納入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一系列戰略部署接連推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為什么要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什么要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這是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所決定的。文化是人的創造,是人的智慧的凝結、精神的集成。恩格斯講:“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明歷盡滄桑而薪火相傳,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在我們民族前行的過程中,不能沒有文化的引領,不能沒有文化的支撐。

  這是文化圖強的世界圖景所推動的。當今時代,文化發展越來越成為人類發展關鍵概念,創新創造越來越成為各國文化戰略的核心命題,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各國構筑自身文化優勢的戰略支點,文化遺產保護越來越成為各國謀求文化新生的重要基石,國際傳播越來越成為各國展現文化魅力的普遍關注。文化關乎國本、國運。21世紀以來,很多國家都圍繞著文化這個主題,進行戰略謀劃,發布戰略文本,予以戰略推動。于這樣的時代場域中,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文化方面,實在慢不得。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國的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才會有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才會有根本依托,中華文明才會有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沒有文化力量的增進發展,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綜合優勢的提升一定會受到局限。

  這是民族復興的宏偉進程所呼喚的。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即文化競爭日益激烈地展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相互交織,也要求我們要將文化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了百年的奮斗歷程,寫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沒有這種文化新形態的形成,中國式現代化是不完整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完不成的。中國式現代化充滿光榮和夢想,也極為艱巨和偉大,對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提出了更多期待。中國式現代化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代化。我們正創造著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從古老的中華文明中走來,同時也要求有現代文明的同行引領,要求全域文明的整體推進,其中包括文化的新創造、新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不可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精神生活的豐富建立在文化繁榮興盛的基礎之上。

  總之,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如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以釘釘子精神把各項任務要求落到實處,不斷增強工作能力本領,提高工作質量效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斗和實踐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和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對文化建設傾情之深、筆墨之重、舉措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著,前所未有。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生動實踐的理論反映,也是引領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創新發展的精神旗幟。這一思想,內涵極為豐富,包含有一系列因應時代呼喚的原創性思想。如,強調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全面領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等。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方位、戰略意義、本質特征、使命任務、發展道路等問題,構成了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我們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內化轉化上下功夫。

  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們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禮敬自豪和強大信心,它指向于歷史、指向于現實,同時也指向于未來。指向于歷史,體現的是怎么對待我們已有的文化創造;指向于現實,體現的是怎么對待我們當下的文化實踐;指向于未來,體現的是在創造新的文化輝煌方面的態度和信心。堅定文化自信,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圖強路上各國你追我趕,不同國家,文化傳統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任務與環境等不同,其文化圖強之路也是各不一樣的。中華文化的創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也必然要走自己的路。文化建設是要構建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主體性,走自己的路。

  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第二個結合”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意義。“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表明了我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深刻回答了在一個文化古國、文化大國、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的社會主義中國,如何處理好傳統和現代這個重大關系的問題。我們應當深刻學習領會,在堅持“兩個結合”中承古強今,向新而行。

  秉持開放包容。開放包容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能夠敞開心扉面對世界不同文明的文化,一定是具有高度自信的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任何一個文化體系,封閉必然枯萎,要能夠始終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博大的氣象,開放包容是前提。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由古而今延綿不絕,并且越來越彰顯出磅礴氣象,與其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是緊密相關的。中華文明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開放體系,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

  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強調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中國共產黨倡導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主張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不論發展到什么水平都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我們要秉持開放包容,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匯通中西,擇善而用。

  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即滿腔熱忱對待文化領域的新生事物,打開一切可能的文化想象空間,尊重創造、呵護創意,開拓文化新疆域、發展文化新業態、滿足文化新需求、彰揚文化新風貌,為中華文明貢獻新增量、開創新歷史。

  文化的本質就是創新創造。創新創造,是我們思考文化問題時的重要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之一即創新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思想理論體系中,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創新都是擺在極其重要位置被反復強調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在文化發展領域,一個一以貫之的要求即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文藝要“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的強調,貫穿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各領域,既體現著對文化創新的著力推動,也內含著實現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的堅定信心。

  文化前行,代有其責。中華文明的史卷之所以精美絕倫、璀璨斑斕,那是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歷史證明,那是我們的前人代盡其責、以無數文化新篇接續而成的。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接續歷史輝煌、寫出文化新篇。我們應當知責盡責,為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無愧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 責編:徐倩陽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創新涌現、迭代迅速的發展態勢,我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糧食政策創設與制度創新,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讓政府抓糧有動力。
2025-03-26 16:25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梗”越來越成為網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數字治理,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向多元治理主體賦能增效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對治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進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謂“理論”。
2024-06-21 16:53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用好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其方法論原則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安全,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