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盡管走來非常不易,但其進展和成效超過了預期。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一帶一路”,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一帶一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變成現實。每個國家都有權利實現自己的夢想,發展是每個國家的權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義桅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今天的全球化是非常不公平的,有很多的問題,推動全球化走向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而不是逆全球化、脫鉤、斷鏈等,這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最現實的使命。中國發起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內容就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框架下,中國努力實現與共建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此外,中國一直致力于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正在用實實在在的努力,積極維護世界公平與正義,推動新型國際關系落到實處。我們將同各方繼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弘揚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我們將建設更緊密的衛生合作伙伴關系、更緊密的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更緊密的綠色發展伙伴關系、更緊密的開放包容伙伴關系,為人類走向共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詳情
“一帶一路”改變世界格局
共建“一帶一路”,深刻變革了近300年工業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互聯互通的新格局。中國國際經濟研究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互聯互通的世界格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空間的布局,形成了陸、海、空、網、冰五位一體發展的空間布局,逐步構成陸上、海上、天上、網上與冰上絲綢之路;二是形成多維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展的新格局,例如,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廉潔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等,是立體化、多維度地通向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格局;三是形成以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民心相通作為重要基礎的三位一體共建“一帶一路”的聯通方式。共建“一帶一路”為開放的中國與開放的世界提供了橋梁紐帶,把開放的中國與開放的世界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全球經濟合作、共建互聯互通的大格局,中國快速轉變成為一個具有全球配置資源能力,造福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引領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在某種程度上,共建“一帶一路”是一種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模式,正在實現全球化的再平衡,形成更加開放的經濟發展區。詳情
“一帶一路”推進國家間教育合作
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盛兵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合力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建設,既促進共建國家教育的普及公平優質發展,又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十年來,在教育部的總體布局下,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合作聚焦三大重點領域、五大計劃以及機制平臺建設,促進了民心相通、人才培養和共建國家教育的共同發展。在語言互通上,不僅國內的外國語大學廣泛開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語言專業,而且在出國留學資助上,國家留學基金委專設區域外語項目,助力“一帶一路”語言先行,填補了一大批已建交但國內不能培養的空白語種。在人才培養培訓合作上,設立“絲綢之路”獎學金支持留學生學習“一帶一路”倡議重點支持的基礎建設、互聯互通和經濟貿易等相關專業,為“一帶一路”共建各國公路交通、鐵路建設、能源安全、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培養領軍人才和優秀技能人才。在師資培訓推進上,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依托“專家赴外培訓”和“來華研修項目”,為東南亞各國大中小學本土中文教師提供專業培訓。詳情
“一帶一路”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擴大了合作伙伴,促進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為共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暨南大學教授,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林學軍,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講師、復旦大學世界經濟博士陳妍妍在光明網撰文指出,“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維護了全球供應鏈穩定。“一帶一路”倡議提倡互利共贏,削減關稅,開放市場,這對中國與共建國家及地區經貿關系的促進效果明顯,“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共建國家間的貿易額不斷攀升,貿易增長水平大大高于世界貿易增長水平。“一帶一路”倡議便利全球資金融通,促進國際投資及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亞投行的成員數量已從創立時的57個增長到109個,共批準了236個項目,累計批準融資總額超450億美元,帶動資本近1500億美元,惠及36個亞洲域內與域外成員,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融資平臺。絲路基金通過以股權為主的多種投融資方式,為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提供了重要支持。10年來,中國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已開展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此外,中國還與20個共建國家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在17個共建國家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參與者數量、業務量、影響力逐步提升,本幣互換與跨境結算規模持續擴大,有效促進了貿易投資便利化,也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詳情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