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朱鵬華(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副研究員)
新型城鎮化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并實施的國家重大戰略,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已成為一項緊迫的發展任務。如何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明晰新型城鎮化的共同富裕效應。
新型城鎮化具有共同富裕效應
新型城鎮化是伴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向城鎮有序集中、城鎮化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逐步提升的改革發展過程,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鎮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城鎮化基于經濟理性、個人主義、物質空間和技術思維,僅僅將農業轉移人口視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一種生產要素。然而,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并未囿于空間生產的資本邏輯,而是將資本循環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在城鎮化建設中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理論邏輯來看,共同富裕可以分為高質量發展的“總體”富裕和發展成果全體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兩個維度,富裕既包括物質財富,還包括精神文化財富和生態環境財富。因此,新型城鎮化的共同富裕效應至少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新型城鎮化的經濟增長效應。新型城鎮化是高質量發展的城鎮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其本質要求。從供給端來看,持續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的新型城鎮化,推動著教育、科技、人才持續融合發展,讓城市和城市群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火車頭”。與西方國家“串聯式”現代化不同,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并聯式”疊加發展,更加有利于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需求端來看,新型城鎮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加速提升投資需求與居民消費率,持續激發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在優勢,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強有力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使中國經濟更具韌性和活力。
第二,新型城鎮化的精神文化效應。新型城鎮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城鎮化,不僅關注城市“硬件”的提質升級,更加注重城市“軟件”的傳承發展。新型城鎮化既要建設現代化的“新型城市”,又要同步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設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市,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是新型城鎮化的實踐要求。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農民工的“半市民化”“兩棲”狀態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難題。因此,加強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倡導不同精神文化的共生共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第三,新型城鎮化的生態環境效應。新型城鎮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鎮化,通過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推動城鎮化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事實證明,新型城鎮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城市粗放型發展方式,徹底扭轉了城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將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有效推動形成了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有助于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并有力地推進了美麗中國建設。
第四,新型城鎮化的收入分配效應。新型城鎮化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城鎮化,讓城鄉居民都能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保護農業轉移人口的權益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創新相配合,既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又保護了進城落戶農民的權益,增加了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新型城鎮化通過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奠定基礎、提供動力,切實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新型城鎮化有助于推動城鄉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打破農民“低收入—低人力資本投資—低收入”的惡性循環,有力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城鎮化,以新型城鎮化推進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要優化共同富裕機制、增強共同富裕效應。
第一,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進城農民工、農村籍高校畢業生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既是市民化的主要群體,也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來源。一是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以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為抓手,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并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二是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增強其就業創業能力。一方面要提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質量,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健全高質量的就業工作體系;另一方面要擴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著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三是鞏固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和參保覆蓋率,完善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信息服務平臺,全面落實企業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責任。四是完善勞動者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就業機制,健全工資合理增長和保障機制,強化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
第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地域遼闊,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是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的支撐和引導作用,完善區際多式聯運骨干通道和網絡,建設城市群一體化交通網和城市綜合交通樞紐,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與周邊大中城市互聯互通水平。二是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進新型城鎮化,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重點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促進東中西城市群聯動發展。三是依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城市,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協同發展機制。強化大城市對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對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四是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補齊短板弱項,著力增強縣城的要素集聚能力、產業承接能力、人口吸引力和輻射帶動鄉村能力。
第三,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建設宜居、綠色、人文等新型城市。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將以人為本、傳承文脈、弘揚精神、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和治理全過程,讓城市居民共享生態環境財富和精神文化財富。一是加強城市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擴大城市生態空間,因地制宜建設城市綠色廊道。二是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構建與普及。三是強化城市文化傳承創新和多樣化發展,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交融,打造符合時代要求且特色鮮明的城市精神。四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市民素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充分展現城市的人文關懷。
第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城鄉“等值”。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讓城鄉居民過上“有差異無差距”“不同類但等值”的生活。一是順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重塑新型城鄉關系,形成城市和鄉村高質量發展共同體。二是健全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深入推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三是積極拓展城鄉居民就業創業增收空間,聚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四是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深入推進城鄉治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一體化發展,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