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袁振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只有在流動、開放和交流中才能不斷傳播和發展
所謂“文明隔閡”,主要是指不同文明間互不來往,互不相通,互不了解。過去五百年,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認知里,現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在西方話語敘事之下,世界上各主權國家只要出現政治動蕩、經濟落后和文明不昌等跡象,都被歸結為沒有遵循西方價值觀和規則的必然后果。當前,個別國家依然堅持冷戰思維,根據意識形態劃線,熱衷于“拉幫結派”,喜歡“筑墻設壘”,搞“小圈子”“小團體”,動不動就搞干涉內政、種族歧視、單邊制裁、技術封鎖、科技鴻溝、發展脫鉤,企圖以其他文明為壑,試圖制造新時代的文明隔閡。文明隔閡是與歷史發展趨勢和時代潮流完全背道而馳的行為,注定是要失敗的。
文明交流是與文明隔閡相對立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有千秋。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差異自古就存在,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是人類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是人類社會最神奇的色彩,也是最寶貴的共同財富。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不同文明的差異性,主張理性認識并客觀對待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并身體力行地促進文明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只有在流動、開放和交流中才能不斷傳播和發展。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通過“絲綢之路”等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進一步發展了中華文明。如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人類發展史充分證明,不同文明間的交流是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面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我們主張世界各國不論大小、各種文明不論長短,都應該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原則,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扶貧等領域打造更多合作項目,用好經濟論壇、金融論壇、科技論壇、文化論壇、社會論壇、媒體論壇、網絡論壇、婦女論壇等各種平臺,搭建世界各國人民相親相知的橋梁,進一步擴大不同文明的對話交流,在更高層次上超越文明隔閡,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不同文明應該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
文明沖突是升了級的文明隔閡。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文明之間最引人注目和最重要的交往是來自一個文明的人戰勝、消滅或征服來自另一個文明的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因社會制度、中華文化、價值認知等與西方文明存在較大的差別,被一些人刻意夸大為世界性的文明沖突。西方一些國家堅持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依然奉“文明沖突論”為圭臬,無視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強調所謂的“實力地位”,突出國家矛盾,刻意夸大一種文明與另一種文明的界限和區別,著力劃清自己和他人的邊界,總想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強加給他人,堅持對抗思維,仇視其他文明,認為世界非黑即白,慣于推行霸權、霸道、霸凌,非要你輸我贏、你失我得、你衰我興、你死我活。這種做法是與現代文明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的,是需要人類社會共同努力加以摒棄的。
文明沖突是對未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需要人類社會共同超越。文明互鑒是與文明沖突相對立的,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鑒,是豐富發展世界文明的重要途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差異不是世界沖突的根源,不同文明應該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主張以“美人之美”的心胸和境界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互鑒正是實現這一主張的重要途徑。文明互鑒倡導相互尊重、和平共處、相互借鑒,尊重多樣性,這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需求方向的正確途徑。
面對著當今世界確實還存在的文明沖突現象,我們要用最大的誠意高舉文明互鑒的旗幟,和世界各國一道采取開放包容的措施促進不同文明的互相借鑒,求同存異,斗而不破,避免文明沖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互鑒交流,在更高的層次上超越文明沖突,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同向而行。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文明的多樣性、不同文明的共存正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
文明優越論是文明隔閡、文明沖突的理論基礎,其實質是堅持西方中心主義。其核心思想認為“西方文明是最優越的,西方文明應該主導世界”。西方世界主流意識形態,往往強調西方文明自身的先進性和獨特性,認為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選項。在西方文明優越論支配下的西方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與世界各國多邊主義訴求與和平發展主張迎頭相撞,必然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強烈反對。事實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文明優越論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更是注定要失敗的。
文明共存論是和文明優越論相對立的。文明具有多樣性,“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人類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因資源稟賦、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氣候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多姿多彩、豐富多樣的不同文明形態,構建了文明多元并存的美麗圖景。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人類所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正是因為多種多樣的人類文明而華光溢彩、絢麗多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智者求同、愚者求異”,文明的多樣性,不同文明的共存,正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我們堅持多邊主義和平發展,明確倡導堅持不同文明的共存發展,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尊重并保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讓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彼此接納,和諧共存,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反對并超越文明優越,主張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蘇之路、增長之路,縮短不同文明的距離,縮小不同文明的差距,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創造更加平等、更加美麗的人類未來,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發展演進歷史,充分揭示了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共存是人類文明發展繁榮的重要途徑,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只有堅持不同文明共存發展,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倡導世界各國平等相待攜手合作和平發展,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根基,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多贏,人類社會才能擁有繁榮和諧、光明燦爛的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會一步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