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賡續絲路精神 共創美好未來
首頁> 理論頻道> 國際關系 > 正文

賡續絲路精神 共創美好未來

來源:經濟日報2023-10-15 10:01

  作者:郭言

  金桂飄香季,風從東方來。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

  這是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最高規格的國際活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國首倡、中國主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外交活動,也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帶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重要國際性合作平臺。各國各界嘉賓匯聚一堂,共商大計、共繪藍圖,攜手構筑一條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的陽光大道。

  (一)

  歷史的指針回撥十年,指向兩個載入史冊的永恒時刻。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

  以2013年金秋為起點,古絲綢之路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理念化為行動,從愿景變成現實。在南美鄉村和東歐小鎮,在中亞戈壁和非洲草原,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用一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在歷史時空中鐫刻下深深的中國印記,鋪就了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康莊大道。

  大者思遠,能者任鉅。從哈薩克斯坦到印尼,從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到北京雁棲湖畔,從博鰲亞洲論壇到世界經濟論壇,從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習近平主席親力親為,表達中國同各國共創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的堅定信念,引領“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

  十年耕耘,日日向新。共建“一帶一路”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逐步形成立體互聯網絡。

  政策溝通更緊密——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非盟《2063年議程》等有效對接,讓絲路精神閃耀“地球村”。

  設施聯通更順暢——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迎來“重生”,再現千帆競發盛景;中老鐵路順利通車,昆明到萬象山不再高、路不再長。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落地開花,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基本架構,“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格局基本形成。

  貿易暢通更深化——中歐班列鋪畫運行線路86條,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源源不斷地為全球貿易注入活力。2013年至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

  資金融通更高效——中國與20個共建國家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出資設立絲路基金,并與相關國家一道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截至今年6月底,中金投行完成81單支持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項目,交易規模近650億美元。

  民心相通更真誠——教育合作、媒體互動、文藝演出互訪等形式多樣的民間交流項目熱烈開展,孔子學院、魯班工坊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各國文化交流向全方位、深層次發展。中國向各國伸出的友誼之手,讓共建“一帶一路”民意基礎持續鞏固。

  千年絲路,跨越古今。伴隨著駝鈴聲聲、帆影幢幢,古絲綢之路曾在漫長歲月里見證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相遇交融,又在今天見證了各國人民對互聯互通的不懈追求。因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彼此的距離不再遙遠,夢想緊密相連。

  (二)

  江河萬里,終有源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應者云集,是因為它展現了直面變局、應對挑戰的實踐偉力,引發了國際社會并肩偕行、逐夢未來的時代共鳴。

  “這項倡議源于我對世界形勢的觀察和思考。”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曾這樣闡明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

  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一方面,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長動能不斷積聚,各國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另一方面,全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長期累積,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少數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沒有實現普遍普惠的發展。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甚至喪失自主發展能力,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治理體系不完善、發展失衡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一種現實越來越顯而易見:造成問題的舊思維,已經無法孕育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

  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地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造性地傳承弘揚古絲綢之路這一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平臺。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屬于世界。世界各國不管處于何種政治體制、地域環境、發展階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在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過程中,謀求合作的最大公約數。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根植歷史,面向未來。通過建立和加強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發掘區域內市場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各國間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實現相關國家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發展。

  十年來的實踐讓越來越多的國家越發感受到:在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今天,僅憑單個國家的力量難以獨善其身,也無法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國際合作,整合更多發展資源,才能形成更強大發展合力。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涉及經濟合作,也改善了世界經濟發展模式,使全球化更加健康,進而推動形成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新路徑。

  拉美社報道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作如此比喻:猶如一輛全新的有軌電車,以合作的方式真誠邀請世界各國“上車”。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聯通古今、通向未來的橋梁,旨在在發展道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三)

  沿著時間維度,回望歷史深處,一個古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和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清晰而強烈。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創造了不朽的功績:他們穿越戈壁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的陸上絲綢之路;他們直面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他們之所以名垂青史、譽滿中外,是因為其依靠的是駝隊和善意,而非戰馬和刀槍;是禮物和友誼,而非堅船和利炮。

  正因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秉持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中華文明一直飽含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同進步的旺盛生命力,連接東西方、橫貫歐亞大陸的古絲綢之路才得以福澤萬方。

  斗轉星移,潮落潮起。中華民族歷經篳路藍縷,在新時代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制造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約三分之一——中國人民創造的發展奇跡讓世界為之驚嘆。

  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共產黨100多年奮斗史,新中國7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40多年探索史,一脈相承,無不飽含這片土地和這個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追求和處世之道。

  今天的中國,是緊密聯系世界的中國。今日中國之大,不僅在于經濟體量,更在于胸懷天下、立己達人的大國擔當,在于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出發,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

  縱使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囂塵上,世界也決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開放合作仍然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依然是人心所向。在開放中進步,在合作中發展,已成為人類社會前進的內在邏輯和內生需求。

  中國沒有稱王稱霸的基因,沒有大國博弈的沖動。一直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堅定奉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堅定選擇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堅定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發展大格局中,與世界良性互動、共同發展,與世界深度交融、命運與共。

  為共建國家發展創造新機遇、為經濟全球化增添新活力、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開創歷史的方式,詮釋著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四)

  合作共贏的現實,迎來的并非只有掌聲和鮮花。個別國家固執地戴著有色眼鏡,炮制出種種謬論:所謂“經濟脅迫論”,指“一帶一路”合作脅迫相關國家;所謂“債務陷阱論”,稱“一帶一路”項目讓相關國家掉入債務陷阱;所謂“新殖民主義論”,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殖民非洲的工具……

  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陽光大道,不是這樣那樣的所謂“陷阱”,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游戲。只要各國有意愿,我們都歡迎。習近平主席用幾個“是”與“不是”,講明了共建“一帶一路”的真實樣子。

  “一帶一路”合作倡導共商共建共享,追求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何來“經濟脅迫”?“一帶一路”項目按照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行事,從來沒有強迫任何一方借款,從不在協議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何來“債務陷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幫助非洲國家創造就業、發展產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和發展,何來“新殖民主義”?

  種種荒唐言論,不過是反華的陳詞濫調,是“中國威脅論”的“一帶一路”版本,完全經不起推敲。

  為何偏偏有人不厭其煩地睜著眼睛說瞎話?究其根源,是西方一些人身體已進入21世紀,腦袋還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內。打破中心與邊緣迷思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超越了他們的地緣政治想象。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超越西方中心論,代之以人類社會整體發展觀;超越文明沖突論,代之以包容互鑒原則;超越零和博弈論,代之以合作共贏理念;超越歷史終結論,代之以時代發展眼光。其不僅改變了世界發展格局,也讓人類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沉疴舊疾頹勢畢現。其蘊涵的絲路精神、發展理念、哲學智慧,意味著新的人類文明和世界精神正在崛起。

  在回答“一帶一路”是什么時,巴拿馬國際問題研究專家埃迪·塔皮爾羅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那將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在“一帶一路”這片熱土之上,各國人民正沿著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闊步前行。只要國際社會堅持賡續絲路精神,心連心,不停步,就一定能創造出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未來!(郭言)

[ 責編:趙宇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創新涌現、迭代迅速的發展態勢,我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糧食政策創設與制度創新,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讓政府抓糧有動力。
2025-03-26 16:25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梗”越來越成為網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數字治理,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向多元治理主體賦能增效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對治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進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謂“理論”。
2024-06-21 16:53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用好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其方法論原則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安全,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