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徐德斌(長春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題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這是繼2021年9月“全球發展倡議”和2022年4月“全球安全倡議”后,中國提出的又一重要國際公共產品。這連續三年提出的三大倡議,進一步拓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內涵,完備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基石,豐富了“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世紀之問的中國答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情懷,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全球文明倡議遵循人類文明演進與發展規律,旨在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柱石,倡導更為合理和諧的國家關系和國際秩序。全球文明倡議扎根于人類文明實踐之中,表達了21世紀人類文明進步的新需求,反映了新時代中國鮮明的全球治理觀,為推動世界持久和平發展、共同繁榮進步提供了思想啟迪。
全球文明倡議聚焦于實現不同價值旨趣的人類文明多樣性,觀照由個體文明到整體文明的形態學分布,強調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共通性、發展性與包容性。該倡議的提出,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和人類文明形態演進的深層規劃,全面回答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核心問題,始終堅守了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價值追求,深刻把握了人類文明傳承與創新的時代邏輯,積極回應了人文交流合作的現實需要,為世界歷史的演化與文明發展擘畫了嶄新藍圖。
全面回答人類文明互鑒的核心問題
人類社會是一種全面性、總體性、方向性的文明存在,鮮明體現了世界文明的總體內容和價值,既存在于多樣性文明的共同價值組成,又發展于不同文明的促進和融匯進程中,從而形成了各國立足于自身文化土壤不斷實現飛躍的共時性進程和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文明倡議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在文化多元化和現代化發展差異化的背景下,人類歷史發展出現了文明交流與互鑒的新態勢。
這一倡議明確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五個核心問題。其一,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前提,即“世界文明多樣性”。文明多樣性的形成是緩慢的“自然歷史”進程,是不自覺而持久的、具有滲透性的力量。對待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關鍵在于如何理解與處理這種多樣性。文明多樣性是促進文明進步的積極因素,是人類文明交往的條件與前提。異彩紛呈的不同文明相互滲透、轉化與促進表征著全球文明發展的總規律。其二,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原則,即“平等、互鑒、對話和包容”。交流互鑒不等同于不同文明在全球層面的整合或完全交融,而是異質性的文明體系進行平等的對話與溝通,達成和諧共生的共識,通過協調外部的文化包容與內部的文化認同,實現全球文明的大繁榮。其三,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訴求,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文明間的交流借鑒,是人類和合共生的前提。長期的文明隔閡是造成封閉、對抗等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障礙,而世界各國頻繁與廣泛的交流則是締造人類現代文明的“法寶”,更大程度地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其四,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方法,即“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沖突論”是西方長期以來對多樣性文明的基本認知,差異被認為是文明沖突的根源。差異的客觀存在性并不是鑒別文明優劣的標準。“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不同文明的優勢互補與互學互鑒才是提升人類文明品質和推動全球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五,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目標,即“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全球文明倡議明確反對任何形式的“文明優越論”,堅持包容而非排他、對話而非對抗,堅持打造共同成長與進步的世界,將促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視為己任。堅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的差異,建設能夠承載不同形態文明、兼容不同發展道路的世界,促進不同文明的包容共存。
始終堅守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價值追求
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狀態的集中體現,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合理價值的追求。著眼于全人類休戚與共的發展和命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深邃思考,指明了中國與世界的相處之道,也為應對人類社會共同挑戰、攜手開創更加美好未來提出了破解之策。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的共同事業,公平與正義是人類的共同理想,民主與自由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這三個“共同”,不僅指向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本質,更指向人類文明奔騰不息的生活。全球文明倡議明確表達了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肯定與實踐倡導,有助于推動世界文明的交融和維護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突出的現實意義。
在全球化與網絡化語境中,全球文明倡議為人類畫出了凝聚共識的同心圓,得出了各國人民向往美好未來的最大價值公約數,廓清了引領共同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價值取向。一方面,體現了特殊性與普遍性相統一的原則,在考量不同國家價值觀特殊性的基礎上,超越了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發展水平差異,為國際社會實現最廣泛的團結提供了可靠的價值紐帶;另一方面,表達了共通性與獨特性相統一的原則。要尊重對不同國家價值實踐路徑的探索,不將本國的價值觀與模式強加于其他國家,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將全球文明倡議落實到實現各國人民利益的實踐中,為人類文明朝著正確方向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深刻把握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的時代邏輯
文化的延續性與創新性是理解人類文明發展狀況最鮮明的切入點。在人類文明差異化發展進程中,共同價值內核的形成與各國歷史文化緊密相關,是有機聯結不同文明、國家、民族的精神紐帶,構成了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深層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球文明倡議倡導以整體思維、系統觀念觀照全人類的前途命運,就是肯定各國牢牢把握認識和評價自身文明的自主權與主導權,不僅符合人類共同利益,而且超越了長期困擾國際關系發展的對抗式價值理念。這再度表明了新時代中國“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的鮮明立場,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同各國政黨一道“攜手共行天下大道”“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的真誠愿望。
任何文明都具有文明韌性,助力一個國家始終保持自己的精神命脈與文化傳統,以形成確定的世界觀和集體心態進而深刻地影響著文明發展進程。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國家追求現代化,都應該秉持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贏之路。走在前面的國家應該真心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重視文明傳承與創新,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遵循。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注重對世界各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善于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吐故納新,善于以其他文明之優長啟迪發展智慧,才能增強各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與感召力,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現代文明成果。
積極回應人文交流合作的現實需要
文明對話是人類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推動人類文明互鑒不應局限于知識形態的刻畫,更要進入豐富的實踐交往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文明交流互鑒的真正主體和最好載體是人民,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始終是各國各民族之間相互了解、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的重要橋梁。加強國際人文交流,旨在創造既具有自身文化特殊性又兼具歷史普遍性的新文明體系,以有效應對國際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復雜挑戰,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更繁榮、更安全、更文明的世界。
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客觀存在狀態,為交流互鑒合作創造了可能,而交流互鑒合作又使不同文明能夠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交流互鑒是文明的保鮮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交流互鑒取代隔閡沖突,具有鮮明的基礎性、廣泛性、先導性和持久性特征。全球文明倡議守護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美好未來。只有不斷加強世界范圍內的人文交流合作,在文明交流互鑒視域下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行動指南,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要實踐平臺,才能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讓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事業匯聚成推動世界繁榮進步的時代洪流,在歷史長河中滾滾向前、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