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博超(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講師)
日前,《為了全人類共同的價值和尊嚴——中國參與全球人權治理的實踐與貢獻》智庫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以詳實數據和生動案例系統呈現了中國在全球人權治理中作為參與者、建設者、倡導者、推動者的重要角色,在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中的中國貢獻,為豐富人類人權文明形態貢獻的中國智慧,以及提出完善全球人權治理的中國方案。報告總結了中國人權保障實踐中“論道”與“行之”的統一結合,也闡述了中國以團結合作、發展驅動、多邊共治、包容互鑒破解當前全球人權治理困局的可行策略。
以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全球人權治理
聯合國成立70多年來,國際人權事業蓬勃發展,人權主流化走向深入,但世界不公正、不容忍、不安寧的情勢依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舊突出,國際人權領域面臨“治理赤字”。“人人得享人權”這一崇高目標正遭受侵蝕。
人權內涵經歷了由反映地域性文化價值到呈現更廣泛民眾共同價值理念的變化。而聯合國以“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為基石,實現“促成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較善之民生”目標,國際人權事業也自此掀開新篇。此后通過的國際性人權文書,匯集了各國人民的共同智慧,體現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可以說,當代國際人權理念和規范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集束性表達方式,全人類共同價值成為人權得以證成的文化根基,國際人權理念也不斷豐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
在《世界人權宣言》起草過程中,中國代表張彭春先生就提出宣言應體現多元文化視角,主張宣言在強調人人享有權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對社會和對他人的責任。而后中國在參與全球人權治理過程中,以平等包容的文明觀解釋和塑造當代人權理念和規范,并為體現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了持續努力。正如習近平主席在給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所指出的:“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世界美好未來。”
以“三大倡議”推動全球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和平赤字、安全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造成的疊加風險,對人權保護造成極大挑戰。俄烏沖突及其背后的大國博弈使生命權等基本人權受到挑戰;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啟動核污水排海使環境權受到侵蝕;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阻滯發展權的實現。
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各國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課題,共渡難關,共創未來。
2023年3月,繼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之后,習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至此,三大倡議形成有機整體,豐富和發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內涵,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應對國際安全挑戰、促進人權文明包容互鑒、構建公正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體系貢獻了重要公共產品,也為國際人權理念和規范更充分地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中國智慧。
全球發展倡議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發展促進人權,提高發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續性,以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保障各國人民公平享有人權;全球安全倡議承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平基因,以安全守護人權,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同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實現人權創造安寧的環境;全球文明倡議展現中華文明包容性特質的澎湃生機,主張加強文明交流互鑒,通過對話凝聚共識,共同推動人權文明發展進步。
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也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倡議者、弘揚者和踐行者。中國將始終以維護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尊嚴為目標,以人權事業的人民性、人權實踐的自主性為特質,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全面推進各項人權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全球人權事業健康發展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