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魏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在2022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就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安全治理發出時代之問,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2023年2月,中國政府正式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以下簡稱《概念文件》),闡述了該倡議的核心理念和原則,確定了重點合作方向和主要平臺機制,全面系統展示了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國方案。在世界政治不確定性和風險激增、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競爭強化、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疊加、全球安全治理赤字持續擴大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方案的提出具有重要歷史、現實和學術意義,不僅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巨大能量,而且從規范、制度與實踐的不同層面推動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創新。
世界需要怎樣的安全理念
全球安全倡議及其《概念文件》以中國方案推動了全球安全治理領域的規范創新。全球安全倡議的核心理念與原則是“六個堅持”,其中最具創新性的是對發展安全和共同安全規范的闡釋。2014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可持續安全強調發展與安全的良性互動,是發展安全的核心內涵。發展安全主張通過經濟社會發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和沖突的根源,追求可持續安全。沒有可持續發展就沒有可持續安全,只有發展與安全并重才能實現持久安全。因此,在國際和地區合作中要優先發展議程,通過經貿、基建和產業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積極改善民生,不斷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推動共同發展和地區一體化進程,促進可持續安全。《概念文件》體現了新安全觀,在全球安全合作重點方向上特別指出,要“支持各國在氣候變化、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暢通等領域合作,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
共同安全強調安全的平等性和對各方合理安全關切的兼顧。《概念文件》對“安全不可分割原則”進行了系統闡述。“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是冷戰期間為促進美蘇緩和提出的概念,首次出現于1975年的《赫爾辛基最后議定書》序言。此后,在1990年的《新歐洲巴黎憲章》、1997年俄羅斯與北約簽署的相互關系基本文件、1999年歐安組織伊斯坦布爾通過的《歐洲安全憲章》以及2010年俄美《關于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措施的條約》序言等文件中均提到了這一原則。在這些文件中,“安全不可分割原則”主要是指歐洲各國的安全息息相關,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以犧牲別國的安全為代價來謀求自己的安全。中國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假定和價值取向,對既有原則進行了拓展和創新,顯示出更強的平等性、包容性和均衡性,既強調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安全結構,更重視在國際互動中協商對話、照顧彼此合理關切以維護共同安全的過程。《概念文件》指出,各國在安全利益上是平等的。這里的安全是綜合安全,既包括傳統安全,也包括非傳統安全;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發展互為支撐,不可分割;國際社會成員享有安全權利,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安全義務。中國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特別強調要重視、照顧和妥善解決各方合理安全關切,凸顯了安全的過程性和互系性。共同安全是國際社會所有相關行為體共同參與的實踐,在各行為體相互依賴日益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個體思維和原子思維無法化解安全困境、破解安全難題,對話協商、相互調適、照顧彼此利益和關切,是謀求合作與和平的共同安全之道。
各國如何實現共同安全
全球安全倡議及其《概念文件》在全球安全治理的制度和架構建設方面提出了一些積極設想,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彌合治理鴻溝。
全球安全倡議及其《概念文件》高度重視地區安全治理,倡導建立或強化地區安全架構,推動各地區聚焦共同目標開展安全合作。地區安全治理是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構成部分,地區架構和機制是聯合國等全球性機制的重要補充,是消除治理赤字的務實可行路徑。世界各地區和次地區由于不同的歷史進程、地理條件和文化傳統,導致它們雖然處于同一個世界,但實際定位于不同的時空背景和歷史坐標中,因而對安全威脅的認知不同,地區安全合作的優先議程也不同。比如,氣候變化在歐洲已經成為最重大的安全關切之一,但是在亞非拉的很多發展中地區,消除貧困、解決溫飽、維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仍然是首要關切和優先議程。安全關切和優先議程的不同使得推進和完善地區和次地區安全治理尤為重要。而在這一進程中,地區背景知識、地區行為體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地方規范與實踐具有高度關聯性和重要意義,因此建設地區行為體主導和充分參與、基于地區背景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治理架構是實現有效地區安全治理的必要條件。
《概念文件》重視地區安全治理的機制建設,提出地區安全治理可以利用現有機制,比如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合作、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中國+中亞五國”、東亞合作相關機制、阿富汗鄰國外長會、非洲之角和平會議等,也可以根據現實需要建立新機制,比如推動設立海灣地區多邊對話平臺等。
中東安全穩定是全球安全倡議提出的重點合作方向。《概念文件》呼吁國際社會支持中東國家加強對話、改善關系,倡導構建中東安全新架構,壯大維護地區安全的內生力量,支持地區組織發揮建設性作用。這些地區治理倡議有望成為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補充,為構建全球共同安全提供助力。
全球安全倡議及其《概念文件》鼓勵全球安全治理的多元平等參與,呼吁搭建更多對話交流平臺,共同提升安全治理能力。《概念文件》提出將適時舉辦全球安全倡議高級別活動,促進政府間對話;鼓勵創設全球性安全論壇,使各國政府、國際組織、智庫、社會組織等多元行為體都能發揮各自優勢,參與到全球安全治理的過程中來。針對反恐、跨國犯罪、網絡、生物、新興科技、外空等重點和新興領域的安全挑戰,《概念文件》提出應搭建更多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和機制,鼓勵各國締結或參加有關國際條約、公約或協議,或者作出制度性安排,明確各參與方的權利與義務。為實現各方平等參與地區和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安全倡議特別強調治理能力建設,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重點領域參與全球安全治理的能力,共同提升非傳統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基金建設、研修培訓、人員交流等多種方案。比如,就共同打擊跨國犯罪提出“在尊重各國主權基礎上積極開展執法合作,共同提升執法能力和安全治理水平”“支持建立全球培訓體系,為發展中國家培訓更多適應維護自身安全需要的執法人員”等。
中國的定位與責任
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內容。在全球安全治理領域,中國的定位是為世界和平與全球安全積極貢獻力量的負責任大國。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強調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中國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支持聯合國的沖突預防和維和建和工作,表示將進一步發揮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秘書長和平與安全子基金作用,支持聯合國在全球安全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支持聯合國提高維和行動履行授權能力,支持為相關維和建和行動提供資金資源支持。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支持各地區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努力,支持地區國家開展安全對話與合作,并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地區安全治理構想。在大湄公河次區域,提出利用瀾湄合作專項基金開展項目合作,努力打造全球安全倡議實驗區。瀾湄合作以構建更為緊密的面向和平與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為長遠目標,安全治理合作聚焦非傳統安全威脅,主要合作領域包括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生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供應鏈產業鏈安全等。在非洲,中國提出并推動落實“非洲之角和平發展構想”,積極打造合作示范項目。該構想主張綜合施策應對非洲之角的安全、發展和治理三重挑戰,一是加強域內對話,平等協商,構建共識,克服安全挑戰;二是通過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和海岸開發,形成“兩軸+兩岸”發展框架,構建產業經濟帶,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克服發展挑戰;三是支持地區國家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克服治理挑戰。
作為負責任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重視和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安全問題的能力建設。《概念文件》提出,未來5年中國愿向全球發展中國家提供5000個研修培訓名額用于培養專業人才,共同應對全球性安全問題。針對太平洋島國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安全關切,中國表示愿意加大提供物資、資金和人才支持,幫助島國提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中國還將推動全球反恐資源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傾斜,加強發展中國家反恐能力建設;積極開展人道主義掃雷國際合作及援助,為雷患國家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幫助。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深刻演變的國際形勢和復雜交織的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全球安全倡議及其《概念文件》的提出,是中國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的重要舉措。中國提出一系列務實可行的創新性規范和制度建設倡議,并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為全球應對不確定性和安全風險增添了信心,為消除治理赤字、推動構建普遍安全和可持續安全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