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全面提速、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在明顯加快,這一時代背景決定了我國需要發展好慈善事業,以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積極作用,同時促使整個社會文明建設達到新的高度。
然而,我國慈善事業雖然自2016年《慈善法》實施以來因相關政策出臺和互聯網廣泛應用而獲得了發展,但總體相對滯后的局面并未改變。相關數據表明,美國每年個人捐贈的款物約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5%左右,我國被統計的個人慈善捐款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05%。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原因在于我國還普遍存在著鄰里互助、親友相濟以及大量并非通過慈善組織或公益機構的個人捐贈。由于中華傳統慈善與歐美式現代慈善在實踐中彼此割裂,就形成了慈善事業滯后發展的局面。導致這種局面的深層原因即是尚未形成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理論共識,進而影響到中國特色慈善運行機制與實踐模式的成熟,以及慈善政策體系的完善。因此,必須以創新精神來開創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境界。這種創新應當包含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運行機制創新、技術手段創新。
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新理念
這一概念不是空洞的政治話語,更不是為突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而是基于客觀規律和實事求是。
一方面,歷史傳承的舊式慈善難以為繼。近幾十年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全面加快,傳統的熟人社會因人口的高流動性變成了陌生人社會,價值取向日益多元,正在加快步入數字化時代,自古以來局限于局部現實場景的鄰里互助、親友相濟等傳統慈善形態如果不加入現代元素,就很難發展壯大,甚至難以為繼。
另一方面,歐美模式的慈善水土不服。歐美慈善標準答案包括強調募捐與服務相分離、為非特定受益人服務等,這些標準與中國人普遍基于惻隱之心救急難且遵循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為特定受益人提供援助的行善邏輯并不一致。
聯系現實,可以發現,我國的慈善組織與政府或官方幾乎都存在直接或緊密關聯性,是募捐與服務融為一體;而非組織化與非專業化的慈善活動也大量存在,為特定受益人服務,更易被公眾所接受。這些事實表明,當代中國的慈善事業既非歷史上的舊式慈善活動的傳承,亦非歐美式現代慈善在中國的翻版,而是注入了中華慈善文化元素,打上了現行制度與技術進步的烙印。
我們需要認真總結我國慈善事業實踐經驗,提煉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基本規律與共同特征,并在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找準慈善事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進程中的定位;進一步凝聚共識,不以傳統慈善或歐美慈善的標準為答案,而是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在中國特色慈善新理念的引領下,走出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新路。
通過重構政社關系,創新慈善事業發展模式
慈善事業作為社會力量支撐的社會事業,其發展模式取決于政府與慈善組織的關系。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應當形塑出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新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需要遵循古今中外慈善活動普遍遵循的公益、自愿原則,堅守現代慈善普遍具備的平等、法治特征;另一方面還要注入中華慈善文化并與現行制度融為一體,即在黨的領導下,在政府的主導下,以扶弱濟困、弘揚公益、服務社會為底色,以促進共同富裕為最高目標追求。這種模式下的政慈關系不是相互脫節的兩張皮,更不是彼此對立的兩個部門,而是目標一致、配合聯動、同向而行、相得益彰地向前發展的協同體。
為此,政府在適度監管、有效監管的同時,應當加大對慈善事業的政策與財稅支持力度,強化服務意識,營造出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氛圍;慈善組織及相關主體應當樹立全局觀、大局觀,具備自我發展、自主運行的能力,并在奔向共同富裕目標的過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因此,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模式下的政慈關系,應當是政府主導與慈善事業自主之間的有效協同、良性互動關系。
通過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結合,實現慈善運行機制創新
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既不可能簡單沿用鄰里互助、親友相濟、一對一援助的老機制,也不可能簡單照搬歐美慈善運行機制,而是需要將中華傳統性與歐美現代性相結合,創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的運行機制。在這方面,應當秉持開放性而不是排他性原則,既鼓勵和支持組織化、專業化、為非特定受益人服務的慈善組織發展,也要鼓勵和支持非組織化、非專業化、為特定受益人服務的慈善活動發展。立足于社區或基層的小微型慈善公益組織更應當得到關注與支持,因為它最符合由近及遠、由親及疏、鄰里互助、為特定受益人服務的中華傳統慈善文化與行善邏輯。
不僅如此,還要持續推動慈善項目創新、慈善資源動員機制創新、慈善服務形式創新、慈善合作方式創新,并促進法定社會保障制度與慈善事業有效對接,更加有效地調動社會資源、匯聚社會力量,讓公眾愛心善意得到充分釋放,在服從全局、服務大局中形成共生共創、共治共享的新慈善運行機制。
通過技術創新,助力慈善事業新發展
我們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當今世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社會治理方式,形塑著前所未有的各種新業態,也為新時代慈善事業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創造了全新的契機。因為信息技術的進步及其數字化、智能化,徹底改變了傳統慈善活動的時空觀及聯結管道,打破了慈善項目、慈善服務的行業界限與地域限制,進而為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與巨大發展機遇,也創造了方便公眾行善、有效對接有能力者與有需要者的有利條件。當前的關鍵是如何更加有效地開發、利用技術創新來促使慈善事業獲得更好更大的發展。具體而言,應當通過技術創新搭建更加便捷、更具吸引力的慈善新場景,推動慈善項目設計創新,提升慈善服務的精準度,增強慈善組織與捐贈人及社會公眾之間的信任,降低慈善運行成本、提升慈善運行效率,通過數字化轉型打造新樣本,進而形塑出健康持續的慈善新形態。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為新時代的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與機遇,只要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發展新路,在尊重客觀規律和尊重中國國情的條件下,真正實現發展模式創新、運行機制創新、技術手段創新,我國的慈善事業就一定能夠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在助力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