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范志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中國舉辦。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倡議積極依靠多層次的雙邊、多邊合作機制以及各種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已成為國際合作平臺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經貿合作倡議,它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新道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放眼人類歷史,封閉經濟無法實現現代化。國際貿易的大發展,人員、物資和資金的跨境流動是各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歷史上,無論是大航海還是罪惡的“三角貿易”,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的起點無不伴隨著殖民戰爭與掠奪,給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帶來深深的苦難。與此不同,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是一條和平的現代化之路。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將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一帶一路”倡議在提出伊始,就提出各共建國家要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發展目標。比各官方協議和軟硬件投資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實現民心相通,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奮斗的愿景。
經過十年的建設和發展,“一帶一路”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越來越多的國家從最初猶豫觀望到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根據“一帶一路”官方網站,截至2023年1月,一共有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中國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通過將各自國家的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相對接,為各國在更加廣闊的平臺上實現發展目標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經濟再全球化提供了契機。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加速推進保護主義,使經濟全球化遭遇了巨大的挑戰。這導致許多國家,特別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無法享受全球化帶來的發展紅利,面臨再次與實現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機遇失之交臂的風險。在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促進國際政策協調,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
長期以來,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原因。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被稱為“俱樂部 收斂”(Club Convergence)的經濟增長理論,說的是一個國家初始的人均資本存量水平將決定該國最終的經濟發展程度。只有初始資本存量高于某一個臨界水平時,該國才能收斂到高收入國家,而低于該臨界水平時該國將最終收斂到貧窮國家。通俗地講,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歷史上就窮。根據該理論,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方法之一是增加這些國家的資本存量,主要是基礎設施。
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社會為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實現經濟發展也進行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沒有取得積極的效果。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在《增長的迷霧》一書中曾經提到一個案例。1957年剛剛獨立不久的加納在沃爾特河上規劃建造阿克索木巴(Akosombo)大壩以利用當地豐富的水力資源發展煉鋁工業。盡管最初的項目進展順利,然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完整的產業體系及其配套的交通、采掘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成。由于建設、運營和管理力量薄弱,特別是人才匱乏,單純的資金援助并沒有幫助這些國家擺脫落后的命運。在許多“一帶一路”項目中,通過雙邊和多邊合作,中國幫助許多國家完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并且參與到這些基礎設施的運營管理中,培養了大量的熟練工人和管理人才,為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非洲,中國企業建設的蒙內鐵路為肯尼亞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在亞洲,中老鐵路自2021年12月開通運營以來盡管受到疫情沖擊的影響,到2023年8月已累計發送旅客數量超2000萬人次。由中國參與的雅萬高鐵也于今年開通,將對印度尼西亞經濟發展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即將開工建設的中吉烏鐵路也將大大便利中國與中亞各國的經貿交流,加強區域經濟融合進程。
“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改變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
經過十年的努力,“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作為一項已吸引世界上超過3/4國家和眾多國際組織參與其中的倡議,“一帶一路”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歡迎。在倡議實施初期,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主要體現在大型的基建和投資項目上,距離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尚有距離。參與到“一帶一路”項目的中國企業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對“一帶一路”倡議的了解主要來自各國新聞媒體的報道和宣傳。隨著雙邊和多邊交流的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也進入新的階段,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居民的生活。
中國產品的高品質與低價格正在逐步獲得各國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不僅日常消費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科技進步使得中國生產的耐用消費品也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起質高價優的良好口碑。消費中國產品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時尚的潮流。中國在今年上半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其中1/4的出口汽車為電動汽車。電動汽車這種代表未來科技發展方向和綠色消費趨勢的高科技產品正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化,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更加多元化,合作形式也更加多樣。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外企業合作的需要,由天津率先探索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新模式——魯班工坊,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獲得了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已經在泰國、印度等25個國家建成27所魯班工坊,覆蓋鐵路運營、新能源、中餐烹飪、中醫中藥等多個專業。這些項目不僅為合作國培養了大批國際化本土人才,還可以幫助更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居民從中外合作項目中獲得就業機會,使他們的生活水平在“一帶一路”項目中得到切實的改善。
“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改變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們再次確信開放合作才是實現共同繁榮的正確選擇。可以確信,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將給各共建國家居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變化,也給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