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永真(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10年來,中國大力弘揚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以互聯互通為主線,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各國共同發展繁榮。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為“鞏固和擴大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要全方位推進人文交流”。人文交流作為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關系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在傳播各國文化、展示國家形象、建設國家軟實力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人文交流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發展,意義重大。
(一)
人文交流,一般包含人員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認識與了解,從而塑造區域文化認同、價值認同,達成區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2017年7月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外人文交流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夯實中外關系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人文交流被提高到一個新的戰略高度,和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一起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關系穩定發展的三個重要方面。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有其自身特點,首先表現為交流主體的多元化。諸多主體交流的目的通過傳播自身的文化理念、行為方式、思想觀念、技術等促進不同國家人民對彼此的了解和各種活動的支持。這種自發組織的人文交流,是推動政府層面深層次全面交流的基石。其次表現為交流方式的多樣性。靈活多樣的交流方式推動不同國家人民間的人文交流,實現有國別無隔閡、互相理解的最優狀態,以彼此國家人民自發形成有利于交往國的輿論氛圍,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進一步合作伙伴關系奠定民意基礎。最后表現為交流效果穩固持久。促進人文交流不僅能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眾創造溝通、對話、交流契機,還能增加“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民互相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風俗、歷史、地理情況的機會,增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眾之間的友情。
“一帶一路”倡議始終傳承古代絲綢之路精神,順應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潮流,彰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將共建國家的文化串聯起來,同時也為人文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共建國家人文交流取得較大成效,如與共建國家互換交流生、建立智庫研討平臺、開啟旅游合作年、舉辦文化年等等;人文交流的多方位深層次開展,促使共建國家不斷建立新的合作機制,經貿合作額持續上漲,彼此間信任度和理解度提高。“一帶一路”倡議的建設內容以“五通”為主,即積極構建政府層面的政策溝通,共同建設連接亞歐非大陸通道的基礎設施聯通,貿易往來頻繁的暢通,資金鏈的融通,人文交流推動的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人文交流得到大力發展,由原先規模小、層次低、領域少,發展到多層次全面的溝通,逐步成為彼此間文化交流和合作機制構建的樞紐。
與此同時,人文交流潤物細無聲,在尊重共建國家文化風俗和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有效打開各國民眾的人心,為“一帶一路”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和輿論環境。“一帶一路”借助人文交流促進了各種不同文化哺育下的民眾相互理解,樹立了中國在他國的形象,喚醒了共建國家古文明中的合作意識,推動了合作交流平臺的搭建。
(二)
10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走出一條和平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朋友圈”也不斷壯大。截至2023年6月,中國已經同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經過10年深耕細作,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深入開展了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考古等領域合作,打造了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鋪就了通民心、達民意、惠民生的陽光大道。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既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也有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相繼落地的農業、醫療、減貧項目,致力于解決共建國家關乎民生福祉的實際問題,以減貧領域為例,中國菌草種植技術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得到推廣,為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契合共建國家減貧發展需求。這些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有效地提升和改善共建國家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他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共建“一帶一路”中的人文交流已經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化為現實,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轉化為精美細膩的“工筆畫”。
在“一帶一路”積極踐行創立宗旨、為共建國家創造了無限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為共建國家架起了一條人文交往、文化互賞的友誼之橋。10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秉承和而不同、互鑒互惠的理念,尊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精神創造和文化傳統,與共建國家互辦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文物展、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圖書廣播影視精品創作和互譯互播。截至2022年,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博物館聯盟、藝術節聯盟、圖書館聯盟、美術館聯盟相繼成立,已發展成員單位539家,覆蓋92個國家和2個國際組織,“魯班工坊”等10余個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逐步形成。“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眾多,文化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擁有超全球一半的文化遺產,加強雙方文化交流與合作在豐富中華文化的同時,還促進了文化共榮發展,推動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
(三)
10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廣泛開展了多層次、多領域人文交流,推動了文明互鑒和文化融合。未來,要在人文交流的基礎上更加主動地通過多方向、多渠道進一步加強溝通、增進共識、凝心聚力、共謀發展,夯實共建“一帶一路”民心民意根基,逐步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倡導不同文化在平等基礎上的交流互鑒。承認各國文化的獨特性與共通性,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汲取共建國家文化中的優秀內涵;充分尊重共建國家不同宗教信仰,重視和加強宗教理論研究、交流與合作;與共建國家一道保護和開發旅游資源,打造文旅合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豐富促進人文交流的對話機制。據統計,全球6000多萬海外華人中約60%居住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有利于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風土民情更好的對接。因此,要發揮好“民相親”“心相通”的橋梁作用,積極探索政府與民間合作模式,加強學術往來,加大對共建國家留學生的培養,增強智庫間的互動交流,發揮各類文化團體、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推動區域間、城市間人文交流,通過文化互動來消除偏見,發揮共建國家華僑華人的交流使者作用。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借助“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和共建國家可以宣傳企業文化為契機,傳播彼此國家的文明;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可舉辦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包含多學科的學術研討交流會,為“一帶一路”建設建言獻策;民間組織可從旅游活動中,通過人民群眾個體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共建國家故事,以個人言行舉止展開人文交流;社會團體可利用好電影節、書籍翻譯、書畫展及出版物等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人文活動,進行文明互鑒。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的社情民意基礎,人文交流則是民心相通可依賴的橋梁紐帶。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可以通過人文交流不斷促進相互之間的民心相通,扎實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