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林志剛(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
建設自貿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示,自貿試驗區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要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自貿試驗區建設成就顯著
一是制度創新成果顯著。21個自貿試驗區累計有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得以復制推廣,包括以國務院發函等方式集中復制推廣的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共七批、合計167項,由國務院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商務部)總結印發供各地借鑒的“最佳實踐案例”共四批、合計61個,各部門自行復制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74項。
二是開放型經濟有實效。《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3)》指出,2022年,21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2225.2億元,占全國的18.1%。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863.4億元,同比增長53.2%。21個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7.5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占全國的17.8%。據商務部自貿區港司數據,2023年上半年,21個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1300億元,同比增長8.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總體來看,21個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占全國18.4%的外商投資和18.6%的進出口總額。可見,自貿試驗區在擴大貿易投資規模、優化貿易投資結構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有利于促進我國開放型經濟體制更高水平發展。
三是更好服務國家戰略。自貿試驗區的根本原則就是服務國家戰略。從分批設立的21個自貿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及其試點任務來看,也明顯體現出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布局意圖。這些國家戰略包括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等。
四是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自貿試驗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優化要素配置與供給,形成了油氣、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一批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此外,自貿試驗區在區域協同、跨境合作等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例如,沿邊自貿試驗區基于“沿邊+跨境”的區位特色,搶抓RCEP機遇,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與周邊國家開展跨境產能合作,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的跨境布局。
自貿試驗區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
一是要提升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能力水平。自貿試驗區應率先主動對標對接RCEP、CPTPP、DEPA等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不斷優化制度創新領域,在“市場準入、投資保護、競爭中立、環境政策、爭端解決機制”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及引領作用的領域進行壓力測試和重點突破,提升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層級,實現高標準國際經貿制度供給。
二是要提升市場準入水平。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制度設計,優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使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和行業,尤其是負面清單應與國際通行規則進一步銜接,持續推動清單事項縮減。
三是要提升改革系統集成、協同創新水平。加強更高層面總攬全局的頂層設計,理順自貿試驗區管理體制機制,真正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提升系統集成性制度創新水平。打造全國統一的制度創新共享平臺,探索自貿試驗區跨區域、跨境、與其他特定功能區(如開發區、高新區、國家級新區等)的聯動協同機制,實現要素資源配置的優化、協同和共享,推動自貿試驗區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協同創新的良好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