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華文明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內在品質和精神氣韻,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在全球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的語言文字未能承續,典籍與理念未能傳后,唯有中華文明不曾中斷、傳承不息。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持續累積,歷經各朝各代一脈相承,創造出延綿五千多年的輝煌奇跡,孕育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精心摘編多家媒體多位專家圍繞中華文明的特性尤其是創新性及如何去挖掘中華文明寶庫的解讀文章,以饗讀者。
中華文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寶庫
中華文明蘊藏著數不勝數且具有世界意義的豐厚元素,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寶庫。以文明是一個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寬廣內容在內的綜合體來論,中華文明在物質產品創造、政治制度創建、精神文化創新等諸多方面,展示出蔚為大觀的文明成就,映現出絢麗多彩的文化氣象。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商志曉在《光明日報》刊文指出,全面挖掘中華文明寶庫,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需要,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由相互契合到互相成就的需要,是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的需要,是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造就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需要,是有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要求我們進一步傳承彰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增強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增強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堅定中國人民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中華文明寶庫進行系統整理、科學分析,進行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通過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有效貫通,由以聚變為新的理論創新優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詳情】
深刻領悟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深刻領悟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對于我們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義。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虎學在《經濟日報》刊文表示,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從深厚的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獲取力量,為實現中國夢鑄就精神之基與民族之魂;突出的創新性體現在推崇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傳統,正是這種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為中華民族一次次戰勝危難提供了內在動力和精神保障,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發展進程。這種既堅守根本又不斷與時俱進的獨特品質,就是中華文明歷經千年而生生不息、傳承千年而歷久彌新的奧秘所在,就是中華民族在遭遇挫折后依然能夠奮發而起、煥發新生的奧秘所在;突出的統一性體現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和實踐。中華文明能夠一脈相傳,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也為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提供了精神源泉;突出的包容性體現在海納百川的包容氣度,不僅使得中華文明能在汲取其他文明養分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發展,也使其對各種外來文明產生了吸引力。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必將是中華文明以更加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的過程,必將是中華文明一如既往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過程;突出的和平性體現在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下大同、協和萬邦、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和平性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今天,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對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詳情】
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源自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中華民族向來崇尚創新創造,主張革故鼎新。幾千年來,創新精神活躍于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體現在中華文明各個方面。中華文明在應對內外環境變化中不斷變革,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因而能夠始終保持生機活力,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星亮在《人民日報》刊文指出,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回望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無論是物質文明、制度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豐富發展,都是發揚創新精神取得的成果。歷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新精神的民族,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深入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在新征程上更有效地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我們一定能夠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詳情】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引領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意味著突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因為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創新意味著突出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因為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和無畏品格。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在《新華日報》刊文指出,文化的守正與創新是有機統一的兩個方面。一是要把準文化的時代性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更是科技革新、全球互聯的時代。文化發展必須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共振。游離于時代主潮和脈動注定不會產生精品力作。二是要注重文化的實踐性特征。當代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文化的奇跡,豐富多彩的生活、鮮活生動的實踐都值得謳歌,都應該在文化實踐與文化創作中體現出來。離開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根的浮萍、無魂的軀殼。三是要展現文化的大眾性特征。新時代文化創新浪潮足可以激發大眾的創新創造活力;彰顯文化的國際性特征。當前,文化軟實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地位愈加凸顯,內外兼修,才能做大做強;國內國際兼顧,才能不斷提升文化競爭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傳播能力。 【詳情】
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精神動力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要守好傳統文化正氣,更要保持創新銳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今時代相適應、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相協調。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李瑩在《天津日報》刊文指出,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精神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相結合能夠為傳統文化注入科學理性精神、提供深刻思想內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質的飛躍;能夠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另一方面,要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中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對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在國與國的相互交流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其發展歷史充分說明,思想文化需要在持續互動中得以傳播和發展。要積極吸納外來文化文明精華。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多樣性,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中華文化的豐富和完善,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符合中國國情實際,也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對全人類發展發揮獨特作用和優勢。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大力弘揚超越國界、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推動傳統文化的拓展和轉化,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和感召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一道,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和世界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要廣泛開展世界文明對話。持續進行同各國的文化交流合作,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綿延不絕的精神動力,為人類實現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詳情】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