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蘊、張一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強調,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我們主動作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戰略舉措,要圍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積極主動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水平。我們要深刻認識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高水平開放的主要方向,抓實高水平開放的重大任務舉措。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意義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水平開放則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助于我國全面融入世界,有利于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促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塑造發展新動能,打造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另一方面,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助于我國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豐富國內市場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促進供給與需求銜接匹配,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助于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
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夠使國內國際市場之間建立起緊密的橋梁和通道。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促進各種資源要素充分自由流動,實現更加強勁更可持續的發展。從國內大循環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于更好順應全球消費和產業升級趨勢,不斷釋放我國內需潛力,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利于創新擴大開放的方式舉措、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有助于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堅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標準建設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有助于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發揮大國責任擔當,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貿治理體系。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要方向
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頂層設計。我國已經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對外開放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主要是招商引資,現在則是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過去主要是擴大出口換取外匯,現在是市場、資源能源、投資都離不開國際市場;過去是被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現在則要主動參與和影響全球經濟治理。因此,我國必須加強對開放型經濟的頂層設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通過開放促進制度建設和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使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同時,要將頂層設計和底線思維相結合,面對機遇和風險挑戰的新變化,統籌開放和安全,健全國家安全保障體制機制,著力提升開放監管能力和水平。
實施更大范圍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主動融入全球化進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分工,我國才取得了今天的發展成就。但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等思潮抬頭,經濟全球化進入曲折發展新階段。這要求我國在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要更加主動、實施更大范圍對外開放,通過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高地建設,引導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新格局,面向亞歐非大陸、美洲、大洋洲等實現跨區域雙向聯動的共贏發展。
實施更寬領域對外開放。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引領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也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由商品向服務、資金、人才、科技等多領域拓展。這要求我國在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要在更寬領域加快對外開放,覆蓋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持續深化商品、服務等要素流動型開放,積極拓展資金、人才、科技等領域國際合作,著力完善要素市場化國際化配置機制,使商品等要素領域開放形成協同效應,更好鞏固我國開放發展優勢和積聚經濟發展新動能。
實施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在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重塑中,規則正在由“邊境上”向“邊境后”轉變,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為代表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在引領高標準的新趨勢。這要求我國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趨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由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并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主動對接開展試點,探索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為我國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積累有利條件。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
深化貿易投資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在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一步優化通關、退稅、外匯等管理方式,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和應用,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加快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離岸貿易、數字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持續放寬市場準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健全促進對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支持和規范海外經營行為,帶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構建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
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對內要加強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建設,推動國內國際標準接軌,完善涉外法律體系。對外要積極推動完善全球治理,主動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為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以制度型開放為引領,統籌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等國家戰略,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加強自身開放制度建設,主動強化與國際規則接軌,提升制度供給能力。
高標準建設對外開放高地和平臺。高水平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進一步完善區域布局,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鼓勵形成更多制度創新成果。創新提升國家級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功能,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做大做強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平臺,加快重點領域制度創新。拓展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等重要展會功能,培育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會平臺。
加快健全完善開放安全保障體系。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守住底線紅線,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加快構筑與更高水平開放相匹配的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健全外資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等制度,完善產業損害預警體系,建立出口管制合規體系,豐富貿易救濟等政策工具,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增強風險防控和監管能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加強對系統性安全風險的研判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