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程杰(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新征程上,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安排,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對此,我們必須有深刻認識和切實行動。
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是人口與經濟結構轉變的內在要求。我國人口形勢已經出現一系列變化,勞動年齡人口凈減少,人口總量出現負增長,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口撫養比提高,傳統上依靠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人口紅利”弱化,新的競爭優勢必須立足于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同時,我國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新的增長動能關鍵要依靠具有創新能力的現代化人力資源,這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當前,人類正在經歷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國際人才競爭愈加激烈。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建立起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但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一些產業尚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基礎創新能力薄弱,關鍵環節受制于人,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要打破這一困境,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關鍵要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
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根本保障。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有利于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當前,就業不充分與結構性矛盾并存,其背后既有增長放緩、產業變革帶來的就業需求不足問題,也有勞動者自身就業能力有待提升的問題。破解這一矛盾關鍵要靠不斷提升勞動者技能,全面塑造與新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代化人力資源。
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是提升人力資本水平的關鍵舉措。我國是人力資源大國,但人力資本的短板依然突出。目前全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接近10年,但人力資本水平隨著年齡增長下降,一些群體受教育水平偏低,難以適應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技能需求變化。新成長勞動力總體受教育水平較高,但群體內部也存在明顯分化。二代農民工等群體是新增勞動力供給的重要來源,尚存在人力資本水平不高與就業能力欠缺問題。從這個角度看,也亟待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全面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加快人力資本積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與人力資源體系互促互動。加強現代化人力資源的戰略布局,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增強我國人才國際競爭力。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加強教育體系建設,堅持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并重,并加強再教育和技能培訓。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人才匯聚的強大吸引力。同時,繼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用人主體授權,積極為人才松綁,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實現人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