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制高點、居民消費、“第二個結合”、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系、醫療保障事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侯建國:準確把握科技制高點的戰略重點】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指出,科技制高點通常是指前沿領域的最高點、創新鏈條上的關鍵點、創新體系中的控制點。綜合考慮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際競爭格局和環境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需求,可以從支撐發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強引領力三個方面來選擇一批科技制高點問題,著力加強攻關。支撐發展力,就是要圍繞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重點領域科技需求,著力解決相關技術“行不行”的問題,以關鍵點上的突破帶動創新能力的系統性提升,增強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保障生存力,就是要針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基礎原材料、國家安全等面臨的挑戰,重點解決相關能力“有沒有”的問題,有效保障國家在重要基礎領域的安全自主可控。增強引領力,就是要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發展,重點解決面向未來“強不強”的問題,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此外,搶占科技制高點、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堅持系統觀念,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處理好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的關系,既要解“燃眉之急”,卡哪補哪;又要努力擺脫被動應對局面,力爭形成戰略主動。二是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既要集中資源突破關鍵領域的單項技術,掌握創新鏈上的關鍵控制點;更要在此基礎上打造體系化能力,構筑安全可控的創新生態。三是處理好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關系,既要志存高遠,敢于引領、敢于突破;又要防止好高騖遠、脫離實際,努力做到“可望”又“可及”。四是處理好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的關系,既要立足自立自強,把科技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通過參與高水平國際科技競爭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與國際科技界攜手攀登科技高峰、共同解決人類面對的重大問題。
摘編自《人民日報》
【蔡昉:多方刺激居民消費,以激發更大乘數效應】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蔡昉表示,近年來,中國已經在逐漸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就是說逐漸轉向了以消費需求為主要拉動力的模式上,最終消費需求中大概70%是居民的消費需求。要刺激居民的消費,也就是說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規、符合理論預期和經濟規律的渠道,把錢發到居民的腰包里面。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有新手段、新對象,政策刺激的對象要從投資轉向消費,這樣可以更加直接對應現實的經濟堵點和短板。同時,針對居民的消費進行刺激,可以產生更大的乘數效應。我們過去講宏觀刺激政策的時候,都講刺激產生的效應不是一輪,因為人們拿到錢,就會去購買新的產品,那些被他們購買產品的部門,又會把錢發到工人手里,工人會再次購買新產品。乘數效應的大小決定刺激政策的效果。除此之外,著眼于居民消費,可以實現短期和長期目標的統一、措施的兼容,可以減少后遺癥。我們過去講三期疊加,其中一個就是前期政策的消化期。我覺得刺激消費的這種政策,如果運用適度,不需要消化期,至少癥狀要輕得多。同時,戶籍制度改革可以立竿見影、真金白銀地刺激消費。如果解除了城鎮戶籍這個后顧之憂,農民工的消費就可以提高接近30%,而且還不算收入增長的情況。此外,還要努力提高老齡化相關的社會保障水平。我們事實上面臨著一個依靠大規模支出去提高保障能力的機會。這個機會既是長期的制度建設,也可以起到短期經濟刺激的效果。
摘編自《北京日報》
【周峰、鈕則圳:“第二個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
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周峰、鈕則圳表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單純的以一方吸收另一方,也不是簡單地將一方融入另一方,而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互相成就,從而造就出一個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獲得了新的時代價值與生命活力,實現了其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相協調、相融通,并成為解決現代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只有通過馬克思主義這一客觀的、科學的、現代的思想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成為“現代的”。另一方面,實踐證明,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能夠產生如此強大的真理力量、成功解答時代之問,其原因在于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提供的本民族文化土壤作為滋養,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厚度與時代深度,才能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未來,我們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進一步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不斷鑄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輝煌。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永彪:建立健全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系】
公共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金陵科技學院校長劉永彪認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直接關系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金融領域尚處于風險易發高發期,盡管未發生系統性風險,但潛在風險和隱患正在積累,關聯性和復雜性增加。為鞏固國家金融安全,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系,實現對各類金融活動的全面監管,提高金融監管質效。其一,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一起形成“一行一局一會”的全覆蓋、全流程、全行為金融監管新格局,從根本上理順了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之間的關系。其二,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強化“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為主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體現了黨中央對金融監管工作的“垂直管理”導向、確立了金融工作的中央事權重心;明確“地方政府設立的金融監管機構專司監管職責”,壓實了地方政府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責任。其三,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由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強化資本市場監管職責。這不僅彰顯了黨中央推動直接融資加快發展的堅定決心,還體現了黨中央對資本市場領域金融風險的高度重視,釋放了黨中央加大金融風險防范力度的重要信號。
摘編自《學習時報》
【婁宇:以法律制度的構建推動醫療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婁宇認為,“醫療保障法”被列為預備審議項目,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法治化進程。要以此為契機,加強立法研究,以法律制度的構建推動醫療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首先,醫療保障法應當在規范層面上整合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我國醫療保障法律體系由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慈善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等制度共同構成,這些制度的目標定位、功能、經辦、主管以及監管機關各不相同。醫療保障法的基本立法思路應當是在制度功能和機構職能上整合這些制度,而非面面俱到地規定各項制度的結構性特征,要避免和已有法律以及已經規劃中的法律重復,節約立法資源。其次,醫療保障法應當增加直接規定條款。高位階立法的意義之一就是明確界定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并為后續的法律解釋、單行立法和下位立法留下必要的制度空間。醫療保障法應當盡量采用職權立法方式并增加法律保留條款,直接開展制度設計,尤其是把多年來醫保實踐中已經形成共識的、被證明行之有效的結構性制度確定下來。同時,減少授權立法條款,尤其是涉及重要的和基礎性的制度。第三,醫療保障法應當對已有制度體系查漏補缺。在立法資源和立法機會有限的形勢下,充分利用醫療保障綜合式立法的良機,填補已有法律體系的漏洞,修正被醫保法治實踐證實了存在問題的一些條款,是在綜合考慮已有立法情況和現有立法規劃之后做出的理性選擇。
摘編自《工人日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