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蔣永穆(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指導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具有鮮明的科學性、人民性、時代性、實踐性、開放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指導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實踐中,創造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論斷,明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意義。
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等歷史條件而作出的戰略部署,具有廣闊的時代背景和堅實的現實基礎。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其內在依據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生深刻變化,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受制于國內勞動力成本提升和國際貿易摩擦加劇,我國傳統的低成本出口戰略和以低端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難以為繼;受資源環境約束增大和科技進步對全球經濟發展影響力提升的影響,我國傳統的粗放型、高物質資源要素投入型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這些新情況要求我們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完成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演化。
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為新時代黨帶領人民制定發展方略、開展經濟工作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基本遵循。此外,唯物辯證法認為,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轉向質的提升。因此,解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社會物質精神財富的同時,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供給體系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的供需動態平衡。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當明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沒有過硬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面向新時代新階段,必須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貫徹新發展理念:指導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經濟“怎么看、怎么干、干什么”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高度總結,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是重大理論創新。貫徹新時代發展理念,把握好“首要任務”,必須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我國發展的新環境、新變化、新條件和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更好地推進實踐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這指明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明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指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新時代抓發展,必須更加突出新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及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的成效乃至成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理念,對既有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了及時調整,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時代抓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遭遇的挑戰更加嚴峻,必須更加突出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提供行動指南。
新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新發展理念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戰略指引,明確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體現了我們黨在全新歷史方位下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新發展理念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科學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深刻揭示了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把握新發展理念的重大指導意義,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根本宗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要全面掌握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務實制定舉措、精準貫徹理念。三是堅持底線思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增強憂患意識和前瞻意識,不斷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牢牢守住安全發展的底線。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
推進高質量發展,基礎是發展,關鍵是質量,更明確地說,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根本上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新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和重大舉措。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特別是基于新時期我國比較優勢的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彰顯了黨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綜觀全球發展,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外部可循環。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近年來,全球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發展經濟,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于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和更高水平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強國內大循環在雙循環中的主導作用,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要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作為,統籌把握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廣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中提升我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前者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后者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面,要加強需求側管理,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定政策,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全面提高我國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應有之義,也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面向新時代新階段,要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臺階。
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新時代十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應當明確,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現代化起步較晚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承受許多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世界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并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具體而言,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調發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準入通暢、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優化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
抓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扎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和行動,突出抓好以下五個重點。一是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二是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以科技創新賦能現代化經濟體系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三是要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設施體系。四是要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布局。五是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持續深化經濟體系改革,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