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錢文榮(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立足浙江省情農情和發展階段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作出了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千萬工程”)的戰略決策,在浙江近4萬個村莊中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設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并以此為龍頭,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年來,浙江循著“要把整治村莊和經營村莊結合起來,把改善村落村貌與發展生產、富裕農民結合起來”這一理念,推動“千萬工程”逐步從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向以鄉村經營為主轉變,引領“千萬工程”持續深化和提升,讓更多的村莊成為了充滿生機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麗鄉村。
“千萬工程”從鄉村建設到鄉村經營的內在邏輯
自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浙江經濟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但是,農村環境臟亂差非常突出,農村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落后,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發展滯后。因此,2003年啟動的“千萬工程”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入手,推動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覆蓋、輻射。隨著“千萬工程”的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日益顯現,但同時也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讓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讓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轉化為美麗經濟?鄉村經營問題日益被提上議事日程。
鄉村經營是指以村集體為主導的多元經營主體根據鄉村功能對鄉村環境的要求,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政策,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對鄉村各種可經營資源進行市場運作,通過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等途徑,將社區公共品轉化為市場品,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通過鄉村經營可以把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轉化為經濟資源從而推動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則為環境整治中的基礎設施維護和可持續利用創造良好的經濟條件,也為進一步的建設提供資金保障,最終實現鄉村建設投入和產出的良性循環、鄉村功能的提升,以及鄉村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千萬工程”中的鄉村經營表現出了良好勢頭,并不斷深化。一是經營主體日漸突出,全省成立了1600多家強村公司,并由此帶動了多元化的經營主體,“鄉村創客”漸成主流。二是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比如余杭通過招聘農村職業經理人的方式,激活村莊發展潛力;臨安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運營公司,推動村落景區運營;紹興政府通過購買服務,開展整村性、系統化、多維度經營;嘉興將村一級用地指標進行統一歸集,實行“飛地抱團”發展;溫臺地區利用民企發達的優勢,搭建鄉賢參與村莊建設與運營的模式等等,各地均探索打破了傳統的經營模式,為鄉村經營打開了思路、積累了經驗。三是品牌鄉村大量涌現。各地抓住品牌化核心,提煉價值、突出個性、彰顯形象,涌現出諸如紅色旅游村淳安下姜村、特色產業村余杭永安村、歷史文化村落浦江新光村、特色文化村落上虞晉生村、生態優勢村落余杭小古城村等等大量具有差異化特征的品牌鄉村,產生了重要影響。
可以看出,鄉村經營是實現“千萬工程”中環境整治與經濟發展平衡的紐帶,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經營的基礎。正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讓浙江農村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得到了根本性改變,不僅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也成為了市民向往的休閑旅游樂園;而鄉村經營又推動了鄉村整治與建設中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持續動力和發展方向。
“千萬工程”的持續深化提升所蘊含的基本理念
“千萬工程”20年的實施過程,是不斷深化和提升的過程。從環境整治入手,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鄉村經營;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其中所蘊含的基本理念值得我們深刻把握。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需要在開發利用自然過程中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并不意味著人類不能開發利用自然,但人類在索取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要創造實現自然可持續性發展的條件,將自然保護融入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浙江“千萬工程”把村莊整治與發展經濟結合起來,以鄉村經營為抓手,持續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將“生態紅利”變為“民生福利”,推動高質量“富麗鄉村”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很好地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尊重農民與發展農民有機統一。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創造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推動了人類社會歷史前進。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浙江“千萬工程”始終把改善民生福祉作為根本出發點,從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到以鄉村經營為主演變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改善民生福祉的過程,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經營等方面的內容和模式選擇,都始終堅持尊重農民意愿。與此同時,不斷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民,“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與之同步啟動實施,這也為浙江大地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鄉村經營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高位推動與基層探索上下聯動。經驗證明,任務越艱巨,矛盾越復雜,就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重大任務都需要黨政主導下的高位推動,也需要充分發揮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高位推動與基層探索的上下聯動。“千萬工程”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這就是黨政主導下的高位推動。“千萬工程”由習近平同志親自部署和推動實施,并明確要求凡是“千萬工程”中的重大問題,地方黨政“一把手”都要親自過問,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相關部門負責、鎮村具體實施的推進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與此同時,也鼓勵廣大干部群眾開拓創新,20年來,在各地的不斷探索下,浙江涌現了一大批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經營的典型案例,并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達成了全面開花的效果,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
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互補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供了根本理論指導。“千萬工程”實施、深化的過程,也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共同發力、互為補充的過程。在以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階段,政府通過規劃編制和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推動了人居環境的明顯改善。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提升,通過明晰生態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將社區公共品轉化為市場品。到了以鄉村經營為主的階段,市場開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政府主要發揮引導、規范等作用。
系統設計與因地制宜相得益彰。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統一整體。堅持系統觀念的關鍵是要實現各組成部分的相互協調,既要求局部服從整體,也要求充分發揮局部的積極性,以達成“1+1>2”的效果。“千萬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城市與鄉村、建設與經營、硬件與軟件、技術與機制、設施與觀念等方面,需要系統設計。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部署下,浙江“千萬工程”正式啟動前就由當時的省農辦牽頭進行了系統設計,指導全省各地工作。在遵循系統設計基礎上,各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根據自身的自然稟賦、社會經濟條件、風俗文化等制定各自的方案,由此造就了萬千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宜居鄉村,也形成了多樣化的鄉村經營模式和鄉村品牌。
久久為功與與時俱進相輔相成。事物發展存在質量互變規律,從量變到質變是一個復雜的辯證發展過程。事物在質量互變中實現螺旋式上升和發展,但無論是在量變還是質變過程中,環境因素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需要與時俱進地調整策略,久久為功與與時俱進相輔相成。“千萬工程”實施的過程也是質量互變的過程。“千萬工程”始終圍繞 其規劃的總體目標,根據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持續繼往開來,延伸整治范圍、豐富整治內涵,并逐步從以治理、建設為主轉變為以鄉村經營為主,很好地體現了久久為功與與時俱進相輔相成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