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梅夢索(北京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副主任、講師)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所創造的現代化新道路,既與西方傳統的資本中心式、兩極分化式、物質至上式、擴張掠奪式的現代化老路相區別,又獨具自身特色,彰顯了更堅實的倫理根基、更優越的價值訴求、更顯著的進步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超越發展,是對馬克思現代化理論的繼承發揚,是對人類文明形態提供的中國式解讀和新方案選擇。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大內涵摒棄了西方現代化發展所遵循的單一、片面、靜態的形而上邏輯,轉向辯證邏輯,正確對待人口數量與質量、增長與分配、物質與精神、人與自然、和平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對現代化新路內涵的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延伸、對世界現代化意蘊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正確看待人口數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對推動人的全面自由的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人是其中最具決定性的、創造力的力量和最活躍的因素。人口要素既包括人的數量,也包含人的質量。中國人的現代化才能造就中國式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最大財富是人的天賦及其創造力,在改造現實的實踐活動中人是根本出發點,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則是最終歸宿。在實踐中,人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精神文化不斷演化發展,從而指導人的行為活動、生活方式,進而不斷建立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逐步實現人的真正解放。但人口數量的增長與質量的提升并非對等的線性相關態勢,因此現代化建設必須既保證人口數量又兼顧人口質量,統籌當前與長遠。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這必然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為世界80億人口的進步事業作出貢獻。因此,想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要解決人口數量增長與人口質量提高之間的關系,要準確把握人的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在不同的演進階段中有針對性地提升和完善人的現代化素質,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之間的關系,對推動形成現代化發展長久動力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兩個方面找準現實平衡點,以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地區、城鄉和收入差距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美好生活。長期以來,如何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如何處理增長與分配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世界各國所共同面對的一個主要難題,也是阻礙各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經濟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解決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溫飽問題,又經過新時代以來的接續奮斗,消除了絕對貧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使得全體人民具備現代化基本生活條件。然而基本溫飽不是社會主義,少數人富裕也不是共產主義。共同富裕才是中國人民的共同追求,這一理論邏輯闡釋了每一個個體都具有享受現代化成果的正當權利。脫離物質增長的財富分配會陷入絕對平均主義,自然不可取;同樣,只談物質增長而忽視財富分配原則會導致兩極分化,亦是應當拒斥。錯誤處理增長與分配之間的關系,長此以往將會削弱現代化發展的內生動力,造成現代化進程停滯不前。故而,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內涵既注重增長又重視分配,堅持先行先試與整體推進相統一,為現代化發展提供強勁的內在驅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正確平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對堅定現代化方向不偏離有重要意義。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不僅強調現代化國家的建設需要強大物質基礎和深厚精神滋養,同時還要求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可偏廢。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任何一方的偏頗都將影響整體方向的改變。忽視物質條件為前提性條件,則精神發展無從談起,將退回茹毛飲血、蠻化未開的史前史;忽視精神文化的深層價值,則會陷入淺薄的物質主義,無異于倡導金錢至上、資本唯一的西方現代化。物質的充實且精神的富足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意味著個體能夠達到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狀態,體現了物質資料和精神靈魂于具體個體上的高度契合,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持續發展與久安長治的必然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要不斷夯實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也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辯證、全面、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才能凝聚起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才能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
中國式現代化正確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人類整體歷史文明的發展具有濃墨重彩的意義。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遵從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也是從馬克思的系統觀念出發,將人類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須臾不可分割。西方過去的現代化曾簡單地將發展等同于經濟發展,很長一段時間內雖然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卻無一例外遭到了自然界的報復。不同于以破壞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模式,中國式現代化反對對自然的過度開發、無節制索取和鋪張浪費,有效避免焚林而田、竭澤而漁、貪小失大的惡果,為子孫后代留下有限的自然資源和智慧的倫理追求。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深刻把握了經濟社會運轉與人類自然探索之間的內在規律,改變了長期以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主客體對立模式,突破了傳統的自然觀理解范式,從而謀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榮共生、協同發展。中國走的是一條更全面、可持續、高質量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循序漸進、統籌當前和長遠,有助于團結世界各國解決當前日益顯現的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并推動實現綠色、美麗、健康地球的長久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正確協調和平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為世界現代化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具有重要貢獻意義。我們歷來知曉,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它更是每一個歷史時期的人民與每一個世界角落的人民的共同夙愿。過去,西方的觀點始終認為,發展必須要依靠武力,只有通過殖民侵略、稱霸擴張才能建立起本國的現代化。然而中國給予的答案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與發展齊頭并進的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神話迷思。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崇尚“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平與發展這種協和萬邦的思想精神以正確義利觀為價值依據,不以犧牲他人的安全為代價發展本國社會,也不以和平為唯一旨歸因循守舊限制本國發展。不同于以戰爭侵略、殖民掠奪實現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顯現了其超越性,反對擴張主義、殖民主義和保護主義。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與發展的邏輯處理打破了重利輕義的發展模式,也反對一團和氣的和平原則,給世界上其他一些既想快速發展同時又想保持獨立性的新興國家和民族提供新的現代化選擇模式。新征程上,中國將同各國人民一道,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辯證思維是其中扎實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想象,一個擁有著14億多人口要高素質邁入現代化的大國、一個曾經貧窮落后備受挨打要崛起實現共同富裕的大國、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協調發展的大國、一個要跳出以破壞自然來發展經濟框架模式的大國、一個不想把自身繁榮發展建立在他國和平安全基礎之上的大國,想要實現現代化絕不是簡單輕松的。全國上下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同心協力、萬眾一心,以空前的團結推進空前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