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龔斌磊、袁菱苒(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任務。2021年12月,《“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出未來五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思路目標和重點任務,是扎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行動指南。
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穩步推進
“三農”工作的重心由農業現代化轉向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國情農情和發展階段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斷。立足我國小農眾多、人地關系突出的基本現實,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多方統籌、協同并進。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始終致力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的基礎。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擴大食物供給,早期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是將現代農業技術引入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有序實現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肥化、電氣化和良種化。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農業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發展,為推進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契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夯實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在黨和國家的文件中提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概念,并把它作為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三農”工作總目標。新時代以來,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標志著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新階段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加關注“三農”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解決包括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農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強、農民收入增速放緩、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薄弱等在內的現實問題。概括來看,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主要面臨三大約束。
一是資源環境約束。由于資源有限,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始終面臨資源環境的約束。中國耕地質量整體水平偏低,基礎地力對糧食生產的貢獻已經達到50%左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距離。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勞動力要素稀缺程度不斷上升,加之21世紀以來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對農業生產經營條件產生了根本性變革,農業高技能從業人員供給需要加強。過去一段時期,為了確保世界9%的耕地能夠養活18%的人口,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基本目標,中國使用的化肥和農藥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環境壓力,化肥和農藥減量已經成為硬約束。
二是農業科技支撐有待提高。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仍一定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以重大農業科技突破實現基本農產品的供需平衡。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綠色環保等方面的新技術需要加強儲備,在區域內實現農業機械發展。夯實東北黑土地保護、南方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區域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重大問題的技術支撐,在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領域與發達國家開展廣泛而良好的合作。
三是增強城鄉之間發展平衡性和充分性。全面脫貧攻堅的如期完成,為我國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與城鎮地區相比,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長期存在。地區差距也反映在收入方面,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50,盡管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逐步縮小,但仍有下降空間。
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方向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助于在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外部環境下,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構建富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充分發揮“三農”的壓艙石作用。另一方面,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助于緩解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困境,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核心重點在于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與競爭力。提升農業質量效益與競爭力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任務。提高農業質量效益與競爭力,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物供給的前提下,優化生產力布局,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產業水平,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貢獻率,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二是以農業綠色發展作為重點抓手,繼續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四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構建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融合市場活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鄉村建設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抓手,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堅持規劃引領是鄉村建設的前提,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統籌安排,實現城鎮和農村的均衡發展。提升鄉村宜居水平是鄉村建設行動的核心,縮小鄉村與城鎮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距,推進廁所革命和污染治理,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是三項主要抓手。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是鄉村建設的支撐,提高農民教育培訓質量,健全人才返鄉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城鄉勞動力雙向流動是實現鄉村人才振興的主要手段。
第三是深化農村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制度改革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土地和金融是現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兩大主要約束。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村制度改革的主線,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規范農村宅基地的使用、保障農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是農地制度改革的三大主題。金融資源配置不足是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障礙,農村金融制度改革的本質在于回歸本源,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質量,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金融服務可得性,進而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民增收。
第四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常態化的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前提。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提高脫貧摘帽地區的內生發展能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是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四大關鍵措施。上述舉措的落實有助于脫貧群眾更好地分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第五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突破以勞動力為代表的城鄉要素市場制度障礙,提高城鄉要素雙向配置效率,減緩和改善農村要素單方向流出的趨勢,增強農業農村的發展動能。二是落實鄉村建設行動,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實現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在區域內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