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袁汝兵、王彥峰(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他還指出,要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這為新時期我國加強基礎研究和完善投入機制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從2012年的499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1951億元,年均增長近15%,占全社會R&D投入的比例從4.8%提升至6.5%。投入的增加推動基礎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建成“中國天眼”、穩態強磁場、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類腦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然而,對照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無論從規模還是結構上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基礎研究投入規模還有待提高,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基本維持在0.1%左右,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投入的比重也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基礎研究經費來源也較為單一,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投入,特別是中央財政科技投入,企業及社會力量投入不足;而國外的經費來源渠道相對廣泛,除了政府,還有企業、社會資金等。我國正處于進一步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研究整體水平的重要時期,亟須建立基礎研究經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具體而言,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持續強化基礎研究的財政資金投入。在投入規模上,建議建立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領域的長期投入預算制度、穩定投入和增長機制,不斷提高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GDP、占研發經費的比重;以中央財政投入引導地方提高基礎研究投入比例,鼓勵經濟發達地區根據需求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在投入方向上,應圍繞產出重大原創成果這個主線,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中的關鍵瓶頸,加強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基礎研究投入;還應確保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基礎研究經費,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入到企業不能為、不想為的源頭創新上去。
在分配使用機制上,應持續深化基礎研究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同時進一步強化監管,確保下放的自主權接得住、管得好,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是激活企業投入和參與基礎研究新動能。應落實落細現有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費支持政策,推進稅前扣除、加計扣除等相關政策全面落地;探索可返還的稅收抵免、向后遞延抵扣等方式,授權地方政府根據區域發展實際大膽探索激發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政策設計,持續創新政策供給。還應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探索聯合資助措施,激勵相關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幫助具備條件的領軍企業設立基礎前沿類研究基金、聯合基金和相關獎項,支持相關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發機構和聯合實驗室,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研發體系,強化“從0到1”的原始創新。針對有市場前景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建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引導企業進行前瞻性部署,不斷拓展企業參與和投入基礎研究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三是積極拓寬社會渠道基礎研究投入。首先,要積極推動形成社會資本關注支持原始創新、基礎研究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明確基礎研究作為捐贈接收領域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完善社會捐贈支持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與配套措施,打通捐贈渠道、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機制,規范接受捐贈的流程、監管機制。再次,要積極引導社會捐贈支持基礎研究。建立個人捐贈基礎研究的免稅制度,提升個人捐贈基礎研究的意愿;加快構建基礎研究公益捐贈體系,提升非營利組織捐贈對基礎研究投入的貢獻度。最后,要不斷創新和豐富基礎研究投入形式,拓寬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渠道,如探索科技金融支持基礎研究的有效方式,促進我國基礎研究多元投入機制快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