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高 喬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第43屆會議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新任總干事選舉,中方候選人、現任總干事屈冬玉以高票成功勝選連任。作為聯合國系統主管糧農領域合作的專門機構,糧農組織近年來在全球糧農政策交流、標準制定、信息統計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面臨糧食安全挑戰的當下,糧農組織在全球合作應對糧食危機方面發揮的作用更加凸顯。
當前,受新冠疫情、地緣沖突、經濟衰退、極端氣候、化肥短缺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根據最新公布的《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全球有超過25億人正面臨嚴重的饑餓,58個國家的約2.58億人面臨饑餓危機或更嚴重的情況,7個國家的人民面臨潛在饑荒。據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及世界糧食計劃署估計,2023年全球將有超過3.45億人處于危機級別的糧食不安全狀況,其中4300萬人距離饑荒只有一步之遙。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當前全球糧食危機的主要癥結在于全球糧食分配不均衡。多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全球糧食產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全球糧食整體供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然而,受地緣沖突影響,烏克蘭、俄羅斯等“世界糧倉”的動蕩打破了全球糧食供應鏈的脆弱平衡;美國主導的對俄制裁則嚴重擾亂全球糧食供應鏈,加劇全球糧食供需錯配;以美國企業為主的世界糧食貿易巨頭操控國際糧價,屢屢通過炒作糧食安全問題謀取巨額利潤;發達經濟體通貨膨脹的外溢效應將本就高企的全球糧食價格推向高位。在多重因素持續影響下,連接全球糧食生產與需求的供應鏈屢屢中斷,保障供應鏈暢通的國際合作機制受阻,高漲的糧食價格讓許多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望糧興嘆”。
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急需對癥下藥——捋順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疏通各堵點和斷點。這需要各國通力合作。
作為擁有194個成員國、1個成員組織的聯合國專門機構,糧農組織協調國際多方力量,為各國在農業發展議題上提供交流合作平臺。在屈冬玉擔任總干事期間,糧農組織采取系列舉措,積極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2019年,糧農組織啟動“手拉手”行動計劃,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饑餓和營養不良,增強農業糧食體系抵御力。2021年,糧農組織創建世界糧食論壇,兩年來提出一批創新政策與糧食問題解決方案,幫助多國建立新的伙伴關系,助力農業糧食體系轉型。糧農組織卓有成效的實踐經驗表明,各國同心協力,才能端穩全球“飯碗”。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約占全球1/5人口的吃飯問題,在端牢自己“飯碗”的同時,以實際行動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提供重要助力。迄今,中國政府已向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計劃提供了1.3億美元資金,用于減貧和改善糧食安全狀況。中國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合作,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推廣農業技術1000多項,帶動項目區農作物平均增產30%-60%,幫助提升發展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中國把糧食安全列入全球發展倡議的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積極參與糧食安全國際發展合作及全球治理。
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需要大國承擔責任,加強對跨國糧食企業的監管,構建更具韌性和穩定的全球糧食供應鏈,降低全球糧食體系的波動性和脆弱性;也需要各國加強協調行動,合力維護全球公共產品,充分發揮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作用,推動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正如世界糧食計劃署報告所強調的,面對糧食危機,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采取更果斷的行動,強化抵御未來沖擊的能力”。